腧穴
腧穴又称穴位,是中国传统医学在人体分布体表的脏腑经络循环路线中,对气血汇聚、转输与出入之所的特定处所给定的名称,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推拿等医学临床的刺激点。腧穴在《黄帝内经》中又称节、会、气穴、骨空,《针灸甲乙经》称孔穴,《太平圣惠方》有称做“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为“腧穴”,《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

1963年北京中医学院学生辨别穴位
中文古文中,“腧、输、俞”三字可相通,发音(shù ㄕㄨˋ),但使用时各有所指。“腧穴”是指穴位的统称;腧与「输」通,有转注输注的含义,指经气的转输如同水流的转输灌注;穴有孔隙的意思,指经气所居留之处在筋骨肌肉的空隙间。“输穴”指五腧穴(井荥输经合)中的第三个穴位;“俞穴”是指募俞穴中的背俞穴,即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
人体五脏六腑的「正经」经络系统共计十二条,加上身体正面中央的「任脉」、背面中央的「督脉」各有一条特殊经络系统。加计后共为「十四经络」或称为「广义经络」,在其上所排列着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全部共有三百六十五处。但仍还有很多隐敝、偏僻的穴道,如果连这些都算在内,人体总穴位数目超过该数目。
腧穴用途
腧穴的分类
腧穴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类:
- 奇穴
- 指未归入十二经脉及任脉、督脉,但具有奇效、有明确位置及名称的腧穴,又称为经外奇穴。其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
- 阿是穴
- 是以痛处为穴直接进行针灸的一类腧穴,既无固定名称,也没有固定位置,又称为不定、天应。
铜人穴位模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