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脉
分布
十二经脉中
- 阴经分布于身体于身体内侧(胸腹部)、四肢内侧,会聚于胯底会阴穴,属于六脏(心、肝、脾、肺、肾、心包)。
- 阳经分布于身体外侧(腰背部)、头面、四肢外侧,会聚于头顶百会穴,属于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十二经别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位别出,其中阳经合于其本经,阴经合于与其相表里的阳经。
十二筋经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
十二皮部分布于体表皮肤,按照十二经脉划分出十二块区域。
奇经八脉不属脏腑,无表里关系,与十二经脉不同,所以称奇经。其中任脉分布在腹面正中轴线,总管全身的阴脉,称“阴脉之海”;督脉分布在背部正中轴线,总管全身的阳脉,称“阳脉之海”。冲脉从头到脚贯穿人身,称“十二经脉之海”。
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中手三阴三阳间、足三阴三阳间,形成表里关系。
足太阳-足少阴
足少阳-足厥阴
足阳明-足太阴
手太阳-手少阴
手少阳-手厥阴
手阳明-手太阴
其中三阳为表、三阴为里。并且太阳对少阴、少阳对厥阴、阳明对太阴。
奇经八脉无表里对应关系。
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
- “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信道。
- “奇经八脉”统率、联系、调节十二经脉。
- “十二经别”联系十二经脉中互为表里的两经,并补充十二经脉之不足。
- “十二筋经”约束骨骼、关节曲伸,保证人体运动功能。
- “十二皮经”是十二经脉之气散发的地方,是机体的卫外屏障。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是输送气血、沟通内外、传导信息的信道结构。经脉主气血,充脏腑。《素问·调经论篇》:“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灵枢·海伦篇》:“夫十二经脉者,内属府藏,外络支节。”从现代组织学角度看,经脉为穿行在肌肉筋膜间的深层缝隙结构,是与其他组织共同合成而没有具体形态的一种结构,在主体结构上应是脉管、脉道或组织间隙等中空有隙、具有传导功能的信道系统。[1]
病症
经脉病病机为“不通则病”,气滞、血瘀、痰湿及虚损等引起的经络气血异常是经脉病变的主要因素,所属病证表现为经脉阻痹、血气逆乱、阴阳失调和五脏虚损等。《灵枢》中辨证以辨其病经为主,治疗以循经取穴和按部取穴结合为主,强调气至病所,通其经脉,根据寒热实虚变化,行针除疾,最终达到血气畅通的治疗目的。
演变体系
全国各地出土的记载经脉特点的医学简帛文献,如马王堆帛书、张家山汉简、老官山汉简、老官山经穴髹漆人、涪水经脉漆人等,总体上说明中国古代对经脉研究的演变虽然同属一个体系,但没有完全固定一致的明确线路,是功能逐步完善、逐步总结,多元化演进的过程。[2]
争议
目前暂无明确的实验资料证明经脉在人体中存在。
参考文献
- 王, 笛钇. . 中医临床研究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2-03-10, 14 (07): 53-56 –知网.
- 卢, 进. .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 2022-05-01, 37 (05): 2427-2431 –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