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遗

肥遗,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妖,见载于《山海经》中的西山经和北山经。亦有声韵学专家认为「肥遗」跟「巴蛇」其实是同一种妖蛇。[1]

形象

《山海经·北山经》载:「又北百八十里,曰浑夕之山,无草木,多铜玉。嚣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海。有蛇一首两身,名曰肥遗,见则其国大旱。」肥遗外貌如蛇,但同一个头部下却有两条身躯。可是这形象却与《山海经·西山经》中的近似生物不同,在西山经中的记载为:「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此处的肥遗蛇却并非一首两身,而是六足四翼。然而两者相同之处是,每当此蛇出现时,附近封国(甚至全国)都会出现大旱灾

商代青铜器上最常见的花纹母题,是神话动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就是肥遗。[2]

参考数据

  1. 虚与「委蛇」:大蛇怪之名的流传 存盘,存档日期2012-11-28.
  2. 李济:《殷墟青铜器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页745、753。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