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
肉桂(学名:,英语:),又称作官桂、桂心、简桂、玉桂、牡桂,为樟科常绿乔木。还有另一品种锡兰肉桂。两种皆含有微量香豆素,摄取过多肉桂,可能引发副作用[1]。
肉桂![]() | |
---|---|
![]() | |
《科勒药用植物》(1897), Cinnamomum cassia | |
科学分类 ![]()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木兰类植物 Magnoliids |
目: | 樟目 Laurales |
科: | 樟科 Lauraceae |
属: | 肉桂属 Cinnamomum |
种: | 肉桂 C. cassia |
二名法 | |
Cinnamomum cassia Presl, 1825 | |
异名 | |
Cinnamomum aromaticum Nees |
特征
高达10米以上,树皮灰褐色,树皮厚可达13毫米,具强烈辛辣芳香味。叶互生或近对生;长椭圆形,或椭圆披针形,长8-20厘米,宽3-5.5厘米;顶端急尖,叶基宽楔形;全缘,具离基三出脉。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小,径5毫米,花被裂片椭圆形,长3毫米。果椭圆形,长10毫米,径7-8毫米,熟时紫黑色。
用途
植物各部,如其树皮、枝、叶、果、花梗都可提取芳香油或肉桂油,用于食品、饮料、香烟及医药,但常用作香料、化妆品、日用品的香精。树皮出油率为2.15%,桂枝出油率为0.35%,桂叶出油率为0.39%,桂子(幼果)出油率为2.04%。
肉桂大多为人工栽培,且以种子繁殖为主,这样可使其后代保持亲本的特性,以获得枝下较高的树干,有利于剥取桂皮,因此在生产上很少用无性繁殖方法培育苗木种植。多于秋季剥取,刮去栓皮、阴干。因剥取部位及品质的不同而加工成多种规格,常见的有企边桂、板桂、油板桂、桂通等。生用。
用于提振居家或办公室内的气味,是很好的空气清净剂。
产地
肉桂原产东南亚,分布于马来西亚、越南、老挝、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等地。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福建、云南等低纬度中低海拔山区,其中尤以广西最多,且广西肉桂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在欧洲、美洲市场所见的肉桂多数属于中国与越南的品种。 1960年代前,越南品种的肉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来源,其油含量较高,气味也比较浓郁。由于越战影响,印尼苏门答腊高地产的肉桂便增加以满足市场需求。印尼品种的肉桂含油量较中国及越南品种低,影响售价较便宜。中国品种味道较甜,但含油量略低于越南。
参考数据
外部链接
![]()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肉桂 |
- 肉桂 Rougui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药用植物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
- 桂枝 中药材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
- 肉桂 中药材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
- 肉桂 Rou Gui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中药标本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繁体中文)(英文)
- 肉桂王 Rou Gui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中药标本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繁体中文)(英文)
- 野生肉桂 Ye Shen Rou Gui 中药标本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繁体中文)(英文)
- 企边桂 Qi Bian Gui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中药标本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繁体中文)(英文)
- 3-苯丙基乙酸酯 3-phenylpropyl acetate 中草药化学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
- 肉桂醛 Cinnamaldehyd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中草药化学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
- 桂皮酸 Cinnamic aci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中草药化学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