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朝鮮相關決議列表

截至2023年,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關於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決議已經通過了24項,其中五十年代朝鲜战争期間通過了五項決議。1991年關於朝鮮加入聯合國的决议后,作为联合国会员国,安理会至今通過了关于朝鮮的導彈和核計劃的18項決議,最近一次是在2017年9月。

列表

  朝鮮戰爭有關
  與會員资格有關
  與核不擴散有關
決議编号 內容 日期 參考文獻
S/RES/82 断定朝鮮入侵韓國在朝鮮戰爭中構成了「違反和平」,要求立即停止敵對行動。 1950年6月25日 [1][2]
S/RES/83 推薦聯合國成員國向韓國在朝鮮戰爭中提供援助,以打擊朝鮮的襲擊,恢復和平與安全。 1950年6月27日 [3][1]
S/RES/84 建立由美國領導的統一指揮,協調南韓盟國在朝鮮戰爭中的戰爭努力。 1950年7月7日 [3]
S/RES/85 為朝鮮戰爭受害者協調救濟。断定朝鮮入侵南韓是戰爭中的一個「非法攻擊」。 1950年7月31日 [2][3]
S/RES/90 一致將朝鮮戰爭從安全理事會的議程中撤出。 1951年1月31日 [2][3]
S/RES/702 建議朝鮮和韓國為聯合國會員資格。 1991年8月8日 [4]
S/RES/825 敦促朝鮮重新考慮撤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並要求其履行國際義務。 1993年5月11日 [4]
S/RES/1695 譴責朝鮮2006年發射彈道導彈並實行制裁。 2006年7月15日 [4]
S/RES/1718 對朝鮮2006年核試驗表示擔憂,實行制裁,成立制裁委員會。成立了一個發表年度報告的專家小組,以支持委員會。 2006年10月14日 [4][5][6][7][8]
S/RES/1874 表示對北韓2009年核試驗的關切。對所有武器材料和相關金融交易,技術培訓,諮詢,服務或協助,製造和維護的所有武器材料進行擴大制裁。成立專家小組,協助制裁委員會。 2009年6月12日 [4][8]
S/RES/1887 要求執行安理會第1540號決議核不擴散和裁軍。 2009年9月24日 [4][8]
S/RES/1928 將專家小組的任務期限延長至2011年6月12日。 2010年6月7日 [4]
S/RES/1985 將專家小組的任務期限延長至2012年6月12日,並要求它將其中期和最後報告提交給制裁委員會討論一個月,然後提交給安理會 2011年6月10日 [4]
S/RES/2050 將專家小組的任務期限延長至2013年6月12日。 2012年6月12日 [4]
S/RES/2087 譴責朝鮮2012年衛星發射並加入制裁。 2013年1月22日 [4][8]
S/RES/2094 朝鮮2013年核試驗後受到制裁。 2013年3月7日 [4][8]
S/RES/2141 將專家小組的任務期限延長至2015年4月5日。 2014年3月5日 [4]
S/RES/2207 將專家小組的任務期限延長至2016年4月5日。 2015年3月4日 [4]
S/RES/2270 朝鮮2016年核試驗和導彈試驗後受到制裁。制裁包括檢查往返北韓的所有通行貨物,禁止與該國進行所有武器貿易,對朝鮮進口奢侈品進行額外限制,以及驅逐某些涉嫌非法活動的北韓外交官。 2016年3月2日 [9][10][8]
S/RES/2276 擴大專家小組的任務,協助設在聯合國安理會1718號決議中的朝鮮制裁委員會 2016年3月24日 [11]
S/RES/2321 為了應對該國9月9日的核試驗,安理會一致加強了對朝鮮的制裁力度。 2016年11月30日 [12]
S/RES/2345 擴大專家小組的任務,協助設在聯合國安理會1718號決議中的朝鮮制裁委員會 2017年3月23日
S/RES/2371 为了应对2017年朝鲜在7月28日的导弹试射,联合国安理会一致加强了对朝鲜的制裁力度。 2017年8月5日 [13]
S/RES/2375 為了應對該國9月3日的核試驗,安理會一致加強了對朝鮮的制裁力度。 2017年9月11日
S/RES/2397 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響應對華松15洲際彈道導彈的發射加強制裁。 2017年12月22日
S/RES/2407 將1718决议的期限延長至2019年4月24日,並進一步執行先前的決議 2018年3月21日

参见

参考文献

  1. Schrijver, Nico. . Weller, Marc (编). 1.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478 [2017-04-24]. ISBN 978-0-19-1653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6).
  2. Klabbers, Jan. . Weller, Marc (编). 1.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494 [2017-04-24]. ISBN 978-0-19-1653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4).
  3. Wellens, Karel C. (编). . Dordrecht: BRILL. 1990: 251 [2017-04-24]. ISBN 0-7923-0796-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9).
  4. . securitycouncilreport.org. [2015-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7).
  5. . New York, USA: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2017-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8).
  6. Salomon, Salem. . Voice of America (USA). 2017-03-22 [2017-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2).
  7. Berger, Andrea. . 38 North, U.S.-Korea Institute at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s Paul H. Nitze 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 (USA). 2017-03-16 [2017-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6).
  8. Davenport, Kelsey. . Washington, D.C., USA: Arms Control Association. 2016-03-01 [2017-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5).
  9. Sengupta, Somini; Sang-Hun, Choe. . The New York Times. 2016-03-02 [2016-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9).
  10. . La Nacion. 2016-03-02 [2016-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1) (西班牙语).
  11. UN Security Council. . United Nations. 2016-03-24 [2017-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9).
  12. UN Security Council. . United Nations. 2016-11-30 [2017-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12).
  13.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 2017-08-05 [2017-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