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济之
耿济之(1899年1月20日—1947年3月2日),原名耿匡,字孟邕,笔名蒙生,出生于上海,中国文学家、翻译家。是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也是俄罗斯文学在中国最早的翻译家和研究学者之一。外孫陳逸[1]。
生平
1917年-1919年在北平俄文专修馆学习,与瞿秋白同学并成为挚友。1918年开始翻译俄国文学作品。同年与郑振铎相识。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与瞿秋白同为俄文专修馆的学生代表。五四运动后,在陈独秀的亲自指导下,与瞿秋白,郑振铎共同编辑《新社会》和《人道》刊物,积极转播新思想,鼓吹新社会。1921年1月4日与郑振铎,瞿世英,许地山,王统照,蒋百里,周作人,沈雁冰等十二人在北京中央公园来今雨轩发起、成立中国文学研究会。1921年与郑振铎一起从俄文直接翻译了《国际歌》,后经瞿秋白修改并谱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党歌。[2]
俄專畢業後
从俄专毕业后,被派往苏联,先后在赤塔、伊尔库茨克、海参崴,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等地任副领事、领事、总领事、一等秘书和代理大使,曾会见过高尔基等苏联著名作家。1935年梅兰芳访苏,济之亲自为梅兰芳翻译,与梅兰芳结为莫逆之交。同年瞿秋白被蒋介石密令处死,为纪念秋白,耿济之与鲁迅、郑振铎、茅盾、陈望道等人捐款,鲁迅先生编辑出版了瞿秋白的文集《海上述林》。1937年因病辞职回国。
俄國文學引介
耿济之用了毕生精力向中国的广大读者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全世界二十八个著名作家的九十多篇名著,其中包括二十多部长篇小说,如托尔斯泰的《复活》《家庭幸福》;屠格涅夫的《父与子》《猎人日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白痴》《卡拉馬助夫兄弟們》,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雷雨》,果戈里的《疯人日记》,高尔基的《家事》,以及普希金、契诃夫、安特列夫等人的作品。对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知名世界的《国际歌》也是耿济之和他的朋友郑振铎一起自俄文首次翻译引介到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