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画 (纸牌)

纸牌的形状及大小都不一定,例如台湾以直径约4~5公分并带有花边的圆形居多,香港则以2公分左右的长方形厚纸板为主。纸牌上面通常印有各式各样色彩丰富的图案,图案的美观及稀有是儿童评判该纸牌价值的依据之一。其游戏型态相当丰富,而且因为对抗性和搜集性强,特别受到男童的喜爱。在电子游戏盛行前,和弹珠、竹枪等同被儿童视为“宝物”,经常随身携带,也是儿童在同辈间显现地位的象征之一。
名称
这种纸牌有名目繁多的称谓。中国许多地方称为“洋画”、“洋片”;官话称为“洋画儿”;也有地方称为“游戏牌”等等。粤语影响下的广东省及香港、澳门一般称为“公仔纸”。闽南语影响下的福建省、新加坡称为“翁仔标”。台湾称为“尪仔标”(台湾的教育部台语字典用字)。潮汕称为“翁仔”(俗写安仔)。

除了这种纸牌以外,还有其他类似的物品。例如中国辽宁省等地用烟盒叠成三角形,或用两张长条纸叠成四边形[注 1],称为“帖子”,也有的称为“”[1](pià ji)、“啪唧”等等。
一般是在纸牌名称前加“拍”字之类,代表玩这种纸牌的某种方法。如中国各地分别称为“拍洋画”、“拍洋片”、“拍卡”、“拍片儿”、“拍战将”、“打拍拍儿”等等。[2]
各种名称的来源各不相同,例如:
- “洋画”:(见上面的“历史”部分)
- “啪叽”:和打纸牌不同的是,打帖子(打啪叽)不是通过敲击,而是将帖子拿在手中用力扣下去,类似日本的面子,将对方的帖子掀翻便获胜。打“啪叽”可能是因为帖子扣在地上发出的声音而得名。[1]用形容东西落地、撞击等的拟声词“啪叽”或“啪唧”来代指,读音并不唯一,念为“pià ji”较为常见,亦可念为“piá ji”。
- “尪仔标”:「」,是依据台湾话的称呼而写的词。在鹤佬话中,“尪仔”是图像的意思,“标”则指针签。因为尪仔标上的图案常为著名或受儿童喜爱的人物造型,而这些人物图案在鹤佬话中惯称为“尪仔”,由是得名。
- “公仔纸”:粤语把图像称为「公仔」,而卡片用纸制成,因此粤语称为「」。
包装
随着近代西方卷烟流入中国民间,一些卷烟盒内赠送火柴盒大小的画片,在上海被称作“香烟牌子”。由于烟草市场竞争激烈,中外厂商纷纷印制画片赠送,所以这种画片出版得越来越多,因画面精美、内容丰富而获得社会各阶层人士特别是青少年的喜爱。[2]
此后,出现了不少模仿这种画片的小画片,小画片上绘有洋人、洋船、洋枪洋炮,故人称“洋画”。儿童最喜欢洋画,不仅积极收集,而且拿出多余的洋画来玩游戏。[2]
游戏
画片可以设定大小。例如可以按照图案内容比大小,比如可以将罕见图案的画片设定为“大”,而最常见图案的画片设定为“小”,也可以按照画片上人物之类的职位、能力等等设定大小。也有的画片在牌面上就标有数字之类,可以直接比较。[2]
各地儿童利用画片玩各种游戏,例如:
搧牌
有许多种不同形式。例如:
击牌
有许多种不同形式。例如:
注释
- 与韩国的画片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