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幡
来由
《华严经十回向品》载:「菩萨施上妙幢幡,回向云:愿一切众生,常以宝缯[2],书写正法,护持诸佛菩萨法藏。」
《佛说灌顶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卷十一:「普广菩萨白佛言。世尊若四辈男女。若临终时若已过命。是其亡日我今亦劝。造作黄幡悬着刹上。使获福德离八难苦。得生十方诸佛净土。幡盖供养随心所愿至成菩提。幡随风转。破碎都尽至成微尘。风吹幡尘其福无量。幡一转时转轮王位。乃至吹尘小王之位。其报无量。灯四十九照诸幽冥苦痛众生蒙此光明皆得相见。缘此福德拔彼众生悉得休息。」[3]
汉传佛教
经幡系作为供养佛菩萨的庄严具,上书经文或佛号,用以象征佛菩萨之威德。
在《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教示应为病人皈依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悬五色续命神幡、燃灯供佛、放诸生命等善行为病人祈福。
藏传佛教
佛教传入藏地后,经幡(藏语:དར་ལྕོག་,威利转写:dar lcog)与当地原始宗教习合,发展出名为「风马旗」的经幡,藏语称为隆达或龙达(藏语:རླུང་རྟ་,威利转写:rlung rta),「隆」是藏语的「风」,「达」是藏语的「马」[4],故汉译为「风马」、「风马旗」,其幡布上绘有驮运佛法僧三宝的马,意思是借由风的力量如同马匹载运经文送到各地利益众生。又称为嘛呢旗、祈祷幡等。经幡的形状有方形和矩形。仔细观察图案,你会看到一匹马背着中间的许愿宝石,顶部是太阳和月亮画,四个角落里有龙,鹰,虎,狮等四种动物。
风马旗一串横向展开五面幡布,每面分别为蓝、白、红、缘、黄等色。上有六字真言等经咒,常悬挂在寺院、敖包、圣地、嘛呢堆等处,当牧民们路过这些地方,都会下马致意,右绕经幡。
经幡也有作为直立式以旗杆插地[5]或固定。亦有将经咒印在纸上,随风施放。
参考数据
![]()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经幡 |
- 《佛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大正藏第 19 册 No. 0971 ):若有男子女人。书写此陀罗尼安高幢上。或安高山或置楼台。乃至安置窣堵波中。天帝若有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族姓男女。于前幢等或时遥见。或与相近其影映身。或复风吹陀罗尼等。幢上轻尘落在身者。天帝彼诸众生所有罪业。应堕恶趣地狱饿鬼傍生。琰摩王界阿苏罗身。众恶之苦皆悉不受。亦复不为罪垢染污。天帝此等有情一切诸佛之所授记。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缯,《说文解字》:「缯,帛也」,古时对丝织品之统称
- . [2017-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9).
- . [2017-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9).
- . [2017-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