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始于战国时期秦国,指国君将国民纳入纪录,以户为单位来掌握人民,是谓「编户」。同时废除过去封建体制下地方上原有的贵族、长老、族长等地方领袖,所有人通通都是国君的臣民,是谓「齐民」;所以总称「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制度,始于秦国,通行于秦汉,由于国家为有效掌握人民及相关资源,因此需要严密掌握国内户口数据,对于人民的赋税或徭役的徵调才能有效运行[1]

简介

台湾学者杜正胜在1990年联经出版社发表《编户齐民: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成》一书,以九个章节、多达五百多页的篇幅讨论战国时期之后,从西周「封建社会」过渡成西汉「编户齐民社会」的现象;毕竟偌大的整体社会结构一旦更动,各地的变动不可能整齐划一,又加深复杂性,这波变动激荡了五百五十年,中国才正式从「封建制度」社会进入「编户齐民」的社会。

中国传统政治社会形成是在秦汉之后;在此之前,西周时代是一个上下阶层森严的封建社会,在平王东迁之后产生重大的转折。春秋战国征战连年,各国兼并不断,国家为求富强,开始设置户籍制度,主要为有效掌控人力资源,举凡男女老少悉要登录在册,截然有别于西周城邦时代「族长主管制」,土地与人民(家臣、国人、野人)悉为该宗族财产所有,「编户齐民」将他们从森严阶级制度中解构、洗牌。

「编户」也顺应国家军制改革,征召原本散布城邦之外的「野人」参战。而贵族没落后「采邑归公」,列国勤于控制户口、扩大征兵,于是整顿行政区域,秦国商鞅乃有「集小乡邑聚为县」之改革,强化行政机构以便于管理;此外,军队什伍制与连坐制在春秋中晚期后也套入古代闾里行政组织中 ,确实禁绝人口逃亡与确保税收的稳定,可见在「编户齐民」出现后,才有实施普遍征兵的可能性。

国家「编户」之后,附带带动平民开始有姓氏。最初,「姓」在古代是贵族阶层的专属,「氏」则是富有浓厚地域观念的名词 。战国至西汉三百年正是平民姓氏形成的阶段 ,姓氏由上而下的获得延续,即是社会走向编户齐民之又一例证。 

战国时代纷乱,各国普遍呈现耕战社会;军事制度渗透入一般庶民社会组织,如什伍连坐制与平民爵位,商鞅变法颁布「二十等爵」便是主要用来奖励军功,但也有利用卖爵来奖励农耕之意 ,「编户齐民」在商鞅变法之后提升到另一阶段。

中央能直接或间接干涉地方(封国)之内政,象征「编户齐民」的郡县社会渐趋普及,转捩点约莫在于西汉景帝七国之乱敉平、至汉武帝颁行「推恩令」之际;尔后在汉武帝之后的时代,中国的社会结构正式从古典诸侯国的封建城邦转化成郡县制政治社会。[2]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 杜正胜着,《编户齐民——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成》(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
  • 杜正胜着,《周代城邦(二版)》(台北:联经,2018)ISBN 9789570851120
  • 杜正胜着,《中国文化史》,三民书局,ISBN 957142336X
  • 冈田英弘着,《中国文明的历史:非汉中心史观的建构》,(新北:八旗文化,2017)ISBN 9789869556149

注释

  1. 杜正胜. . . 2003: 66-67页.
  2. 杜正胜. . 台北市: 联经. 1990. ISBN 9789570844368 (中文(台湾)).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