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選區

紐西蘭選區(New Zealand electorates),是紐西蘭选举眾議院議員的地理區域[1],選區的大小以人口為基礎,讓全國大多數選區都有接近的人口數量。

在1996年以前,所有議員都是直接由選區內的選民選舉產生。从2014年以後,根据聯立制,國會120個席位中的72個席位是從選區選出,其余的席位由政黨的得票比率分配。紐西蘭的72個選區包括65个一般選區和7个毛利选区。

選區分布

选区最初是基于政治和社会联系而制定,很少考慮人口差異。1850年代的新西兰众议院模仿英国下议院所使用的选举程序,包括當時英國使用的單議員和多議員選區制。[2] 各選區選出不同議員數量是為了平衡選區之間的人口差異。選舉采用 多數制[3] 1881年,紐西蘭眾議院開始采用鄉村配额制,意味着鄉村選區所含人口數可能比都市選區少,導致鄉村地區在國會擁有過多的席次。[4] 多議員選區制于 1905年的选举時废除,鄉村配额制則一直持续到1945年。

紐西蘭選區的边界是由「代表委员会」(Representation Commission)指定。[5] 委员会會員包括:

  • 四名政府官员:政府统计员、測量總監、首席选举干事,与当地政府委员会的主席。
  • 一名代表执政党或执政联盟,一名代表反对党。
  • 一名主席(通常是法官):由除地方政府委员会主席之外的其他成員提名。

代表委员会於每一次新西兰人口普查後進行選區边界審查,这通常每五年发生一次。南岛居民保证擁有16个一般席位,南岛選區划分將是由南島一般選舉人數除以16而決定「南島額度」,再依此決定毛利選區和北岛选区的數量。[6] 毛利选区的数量受到「毛利選舉選擇權」的影響(毛利人可以選擇在毛利選區或一般選區投票)。毛利選區總選舉人數除以「南島額度」計算出毛利選區數量,而北島一般選舉人數除以「南島額度」也計算出北島一般選區數量,兩者四捨五入以得到選區數。各選區人口差異不可超过平均選區人口的5%。[1]由於國內移居及外國移民有明顯的「北漂」現象(北島人口成長速度大於南島,尤其以奧克蘭地區為最),導致國會的政黨比例代表席位數量逐漸減少。[7]

由於北島人口比例的增加,代表委员会在2008年、2014年和2020年大选為北島添加新的選區。[8][9] 選區的每一次增加都是由人口普查的結果決定,再依此決定比例代表的席位數量。由於選區數的增加,自1996年以來,比例代表席次從55個減少到49個。

雖然新西蘭眾議院原本有120個席位,但近年來有多次超過這個數量。這是因為一些政黨贏得了比其政黨得票比例更多的選區席位,於是獲得超額席次[10]在2005年及2011年大選,共選出121席;2008年大選則選出122席。[11]

選區命名

代表委員會根據最近的人口普查確定每個選區的名稱。選區可以以地理區域、地標(例如山)或主要人口中心命名。當沒有更合適的名稱時,委員會採用羅經點名稱。羅經點參考對象通常是主要人口中心的名稱,例如「東漢密爾頓」。

特殊選區

多年來,新西蘭眾議院為特定社區創建了兩種“特殊”選區。第一種是為奧塔哥淘金熱的參與者設立的特殊「金礦選區」;金礦工通常不符合他們正在探礦的選區內居住和財產要求,但他們的人數足以保證政治代表性。曾經有兩個金礦選區存在過,第一個金礦選區建立於1863年,而兩個金礦選區都在1870年廢除。

毛利選區在1868年成立,為毛利公民提供國會代表。它們起到了為毛利人保留席位的作用,確保在國會中始終有毛利人的聲音。直到1996年,毛利選區固定為4個,在議會中代表毛利人的席次明顯不足。1975年,可以選擇登記一般或毛利選區的定義擴大到包括所有毛利人後裔。[12]在此之前,所有50%以上毛利血統的人只能在毛利選區登記,而毛利血統不足50%的人則必須在一般選區登記;只有被認為具有毛利和歐洲血統各半的人才能選擇選區。[13]自從推動聯立制以後,席位數量可以隨毛利選民的數量而變化,這些選民選擇毛利選區,而不是一般選區。 

第五十二屆議會的選區

新西蘭自2017年起使用的選區,顯示2017年選舉結果

下表顯示2017年9月24日的新西蘭第52屆眾議院各選區概況。

一般選區

選區 地區 議員 政黨
奧克蘭中心區
奧克蘭 Nikki Kaye 國家黨
普倫蒂灣區 普倫蒂灣 Todd Muller 國家黨
植物學區 奧克蘭 Jami-Lee Ross 無黨籍
基督城中心區 坎特伯雷 Duncan Webb 工党
東基督城區 坎特伯雷 Poto Williams 工党
克魯薩-南地區 南地、奧塔哥 Hamish Walker 國家黨
科羅曼德區 懷卡托 Scott Simpson 國家黨
北但尼丁區 奧塔哥 David Clark 工党
南但尼丁區 奧塔哥 Clare Curran 工党
東岸區 普倫蒂灣 Anne Tolley 國家黨
東岸灣區 奧克蘭 Erica Stanford 國家黨
埃普索姆區 奧克蘭 David Seymour 行動紐西蘭
東漢密爾頓區 懷卡托 David Bennett 國家黨
西漢密爾頓區 懷卡托 Tim Macindoe 國家黨
海倫斯維爾區 奧克蘭 Chris Penk 國家黨
胡努瓦區 奧克蘭 Andrew Bayly 國家黨
南哈特區 惠靈頓 Chris Bishop 國家黨
伊拉姆區 坎特伯雷 Gerry Brownlee 國家黨
因弗卡吉爾區 南地 Sarah Dowie 國家黨
凱庫拉區 馬爾堡、坎特伯雷 Stuart Smith 國家黨
凱爾斯頓區 奧克蘭 Carmel Sepuloni 工党
瑪納區 惠靈頓 Kris Faafoi 工党
曼格瑞區 奧克蘭 William Sio 工党
東曼努考區 奧克蘭 Jenny Salesa 工党
馬努雷瓦區 奧克蘭 Louisa Wall 工党
一樹山區 奧克蘭 Denise Lee 國家黨
阿爾伯特山區 奧克蘭 Jacinda Ardern 工党
羅斯基爾山區 奧克蘭 Michael Wood 工党
納皮爾區 霍克灣 Stuart Nash 工党
尼爾遜區 尼爾遜、塔斯曼 Nick Smith 國家黨
新林恩區 奧克蘭 Deborah Russell 工党
新普利茅斯區 塔拉納基 Jonathan Young 國家黨
北岸區 奧克蘭 Maggie Barry 國家黨
諾斯科特區 奧克蘭 Dan Bidois 國家黨
北地區 北地 Matt King 國家黨
奥哈留區 惠靈頓 Greg O'Connor 工党
奥塔基區 惠靈頓、馬納瓦圖-旺加努伊 Nathan Guy 國家黨
帕庫朗阿區 奧克蘭 Simeon Brown 國家黨
北帕默斯頓區 馬納瓦圖-旺加努伊 Iain Lees-Galloway 工党
帕帕库拉區 奧克蘭 Judith Collins 國家黨
海港山區 坎特伯雷 Ruth Dyson 工党
朗伊塔塔區 坎特伯雷 Andrew Falloon 國家黨
朗伊區 馬納瓦圖-旺加努伊 Ian McKelvie 國家黨
林姆塔卡區 惠靈頓 Chris Hipkins 工党
羅德尼區 奧克蘭 Mark Mitchell 國家黨
羅戈泰區 惠靈頓 Paul Eagle 工党
羅托魯阿區 普倫蒂灣 Todd McClay 國家黨
塞爾溫區 坎特伯雷 Amy Adams 國家黨
塔馬基區 奧克蘭 Simon O'Connor 國家黨
塔拉納基-國王鄉區 塔拉納基、懷卡托 Barbara Kuriger 國家黨
陶波區 懷卡托 Louise Upston 國家黨
陶朗加區 普倫蒂灣 Simon Bridges 國家黨
蒂阿塔图區 奧克蘭 Phil Twyford 工党
图基图基區 霍克灣 Lawrence Yule 國家黨
上港區 奧克蘭 Paula Bennett 國家黨
懷卡托區 懷卡托 Tim van de Molen 國家黨
懷馬卡里裡區 坎特伯雷 Matthew Doocey 國家黨
懷拉拉帕區 惠靈頓、馬納瓦圖-旺加努伊 Alastair Scott 國家黨
懷塔基區 奧塔哥、坎特伯雷 Jacqui Dean 國家黨
惠靈頓中心區 惠靈頓 Grant Robertson 工党
西岸-塔斯曼區 西岸、塔斯曼 Damien O'Connor 工党
旺加努伊區 馬納瓦圖-旺加努伊、塔拉納基 Harete Hipango 國家黨
旺格雷區 北地 Shane Reti 國家黨
威格拉姆區 坎特伯雷 Megan Woods 工党

毛利選區

選區 地區 議員 政黨
豪拉基-懷卡托區 懷卡托、奧克蘭 Nanaia Mahuta 工黨
愛卡羅拉-洛西蒂區 霍克灣、吉斯伯恩、瑪納瓦圖-旺格努伊、惠靈頓 Meka Whaitiri 工黨
塔马基馬考拉烏區 奧克蘭 Peeni Henare 工黨
蒂泰豪阿魯區 塔拉納基、懷卡托、瑪納瓦圖-旺格努伊、惠靈頓 Adrian Rurawhe 工黨
蒂泰圖克勞區 北地、奧克蘭 Kelvin Davis 工黨
蒂泰湯加區 南島、惠靈頓 Rino Tirikatene 工黨
懷厄裡區 普倫蒂灣、懷卡托 Tamati Coffey 工黨

参考文献

  1. . New Zealand Legislation. [9 Februar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7) (英语).
  2. Roberts, Nigel S. . Te Ara: The Encyclopedia of New Zealand. 20 June 2012 [9 Februar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4).
  3. Roberts, Nigel S. . Te Ara: The Encyclopedia of New Zealand. 17 February 2015 [16 Octo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4). Both the single-member and the multi-member districts were instances of plurality voting systems, because candidates did not need a majority of the votes (more than half) to be elected. They required only a plurality – more votes than any of the other candidates – to win.
  4. Atkinson, Neill. . Dunedin: University of Otago Press. 2003: 76.
  5. . Electoral Commission (New Zealand). [9 Februar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2) (英语).
  6. . Electoral Commission (New Zealand). 1 October 2013 [2 Octo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5).
  7. (PDF). Electoral Commission. [9 February 201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01-25).
  8. (PDF). Representation Commission. 2007 [3 September 20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01-23).
  9. . Electoral Commission. 17 April 2014 [3 September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6).
  10. (PDF). Electoral Commission. [9 February 201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5-02).
  11. (PDF). elections.org.nz. Electoral Commission. [9 February 201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5-02).
  12. . [10 March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7).
  13. . [10 March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