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選區
紐西蘭選區(New Zealand electorates),是紐西蘭选举眾議院議員的地理區域[1],選區的大小以人口為基礎,讓全國大多數選區都有接近的人口數量。
紐西蘭政府与政治 系列条目 |
政治主题
|
在1996年以前,所有議員都是直接由選區內的選民選舉產生。从2014年以後,根据聯立制,國會120個席位中的72個席位是從選區選出,其余的席位由政黨的得票比率分配。紐西蘭的72個選區包括65个一般選區和7个毛利选区。
選區分布
选区最初是基于政治和社会联系而制定,很少考慮人口差異。1850年代的新西兰众议院模仿英国下议院所使用的选举程序,包括當時英國使用的單議員和多議員選區制。[2] 各選區選出不同議員數量是為了平衡選區之間的人口差異。選舉采用 多數制。[3] 1881年,紐西蘭眾議院開始采用鄉村配额制,意味着鄉村選區所含人口數可能比都市選區少,導致鄉村地區在國會擁有過多的席次。[4] 多議員選區制于 1905年的选举時废除,鄉村配额制則一直持续到1945年。
紐西蘭選區的边界是由「代表委员会」(Representation Commission)指定。[5] 委员会會員包括:
- 四名政府官员:政府统计员、測量總監、首席选举干事,与当地政府委员会的主席。
- 一名代表执政党或执政联盟,一名代表反对党。
- 一名主席(通常是法官):由除地方政府委员会主席之外的其他成員提名。
代表委员会於每一次新西兰人口普查後進行選區边界審查,这通常每五年发生一次。南岛居民保证擁有16个一般席位,南岛選區划分將是由南島一般選舉人數除以16而決定「南島額度」,再依此決定毛利選區和北岛选区的數量。[6] 毛利选区的数量受到「毛利選舉選擇權」的影響(毛利人可以選擇在毛利選區或一般選區投票)。毛利選區總選舉人數除以「南島額度」計算出毛利選區數量,而北島一般選舉人數除以「南島額度」也計算出北島一般選區數量,兩者四捨五入以得到選區數。各選區人口差異不可超过平均選區人口的5%。[1]由於國內移居及外國移民有明顯的「北漂」現象(北島人口成長速度大於南島,尤其以奧克蘭地區為最),導致國會的政黨比例代表席位數量逐漸減少。[7]
由於北島人口比例的增加,代表委员会在2008年、2014年和2020年大选為北島添加新的選區。[8][9] 選區的每一次增加都是由人口普查的結果決定,再依此決定比例代表的席位數量。由於選區數的增加,自1996年以來,比例代表席次從55個減少到49個。
雖然新西蘭眾議院原本有120個席位,但近年來有多次超過這個數量。這是因為一些政黨贏得了比其政黨得票比例更多的選區席位,於是獲得超額席次。[10]在2005年及2011年大選,共選出121席;2008年大選則選出122席。[11]
選區命名
代表委員會根據最近的人口普查確定每個選區的名稱。選區可以以地理區域、地標(例如山)或主要人口中心命名。當沒有更合適的名稱時,委員會採用羅經點名稱。羅經點參考對象通常是主要人口中心的名稱,例如「東漢密爾頓」。
特殊選區
多年來,新西蘭眾議院為特定社區創建了兩種“特殊”選區。第一種是為奧塔哥淘金熱的參與者設立的特殊「金礦選區」;金礦工通常不符合他們正在探礦的選區內居住和財產要求,但他們的人數足以保證政治代表性。曾經有兩個金礦選區存在過,第一個金礦選區建立於1863年,而兩個金礦選區都在1870年廢除。
毛利選區在1868年成立,為毛利公民提供國會代表。它們起到了為毛利人保留席位的作用,確保在國會中始終有毛利人的聲音。直到1996年,毛利選區固定為4個,在議會中代表毛利人的席次明顯不足。1975年,可以選擇登記一般或毛利選區的定義擴大到包括所有毛利人後裔。[12]在此之前,所有50%以上毛利血統的人只能在毛利選區登記,而毛利血統不足50%的人則必須在一般選區登記;只有被認為具有毛利和歐洲血統各半的人才能選擇選區。[13]自從推動聯立制以後,席位數量可以隨毛利選民的數量而變化,這些選民選擇毛利選區,而不是一般選區。
第五十二屆議會的選區
下表顯示2017年9月24日的新西蘭第52屆眾議院各選區概況。
一般選區
選區 | 地區 | 議員 | 政黨 |
---|---|---|---|
奧克蘭中心區 |
奧克蘭 | Nikki Kaye | 國家黨 |
普倫蒂灣區 | 普倫蒂灣 | Todd Muller | 國家黨 |
植物學區 | 奧克蘭 | Jami-Lee Ross | 無黨籍 |
基督城中心區 | 坎特伯雷 | Duncan Webb | 工党 |
東基督城區 | 坎特伯雷 | Poto Williams | 工党 |
克魯薩-南地區 | 南地、奧塔哥 | Hamish Walker | 國家黨 |
科羅曼德區 | 懷卡托 | Scott Simpson | 國家黨 |
北但尼丁區 | 奧塔哥 | David Clark | 工党 |
南但尼丁區 | 奧塔哥 | Clare Curran | 工党 |
東岸區 | 普倫蒂灣 | Anne Tolley | 國家黨 |
東岸灣區 | 奧克蘭 | Erica Stanford | 國家黨 |
埃普索姆區 | 奧克蘭 | David Seymour | 行動紐西蘭 |
東漢密爾頓區 | 懷卡托 | David Bennett | 國家黨 |
西漢密爾頓區 | 懷卡托 | Tim Macindoe | 國家黨 |
海倫斯維爾區 | 奧克蘭 | Chris Penk | 國家黨 |
胡努瓦區 | 奧克蘭 | Andrew Bayly | 國家黨 |
南哈特區 | 惠靈頓 | Chris Bishop | 國家黨 |
伊拉姆區 | 坎特伯雷 | Gerry Brownlee | 國家黨 |
因弗卡吉爾區 | 南地 | Sarah Dowie | 國家黨 |
凱庫拉區 | 馬爾堡、坎特伯雷 | Stuart Smith | 國家黨 |
凱爾斯頓區 | 奧克蘭 | Carmel Sepuloni | 工党 |
瑪納區 | 惠靈頓 | Kris Faafoi | 工党 |
曼格瑞區 | 奧克蘭 | William Sio | 工党 |
東曼努考區 | 奧克蘭 | Jenny Salesa | 工党 |
馬努雷瓦區 | 奧克蘭 | Louisa Wall | 工党 |
一樹山區 | 奧克蘭 | Denise Lee | 國家黨 |
阿爾伯特山區 | 奧克蘭 | Jacinda Ardern | 工党 |
羅斯基爾山區 | 奧克蘭 | Michael Wood | 工党 |
納皮爾區 | 霍克灣 | Stuart Nash | 工党 |
尼爾遜區 | 尼爾遜、塔斯曼 | Nick Smith | 國家黨 |
新林恩區 | 奧克蘭 | Deborah Russell | 工党 |
新普利茅斯區 | 塔拉納基 | Jonathan Young | 國家黨 |
北岸區 | 奧克蘭 | Maggie Barry | 國家黨 |
諾斯科特區 | 奧克蘭 | Dan Bidois | 國家黨 |
北地區 | 北地 | Matt King | 國家黨 |
奥哈留區 | 惠靈頓 | Greg O'Connor | 工党 |
奥塔基區 | 惠靈頓、馬納瓦圖-旺加努伊 | Nathan Guy | 國家黨 |
帕庫朗阿區 | 奧克蘭 | Simeon Brown | 國家黨 |
北帕默斯頓區 | 馬納瓦圖-旺加努伊 | Iain Lees-Galloway | 工党 |
帕帕库拉區 | 奧克蘭 | Judith Collins | 國家黨 |
海港山區 | 坎特伯雷 | Ruth Dyson | 工党 |
朗伊塔塔區 | 坎特伯雷 | Andrew Falloon | 國家黨 |
朗伊區 | 馬納瓦圖-旺加努伊 | Ian McKelvie | 國家黨 |
林姆塔卡區 | 惠靈頓 | Chris Hipkins | 工党 |
羅德尼區 | 奧克蘭 | Mark Mitchell | 國家黨 |
羅戈泰區 | 惠靈頓 | Paul Eagle | 工党 |
羅托魯阿區 | 普倫蒂灣 | Todd McClay | 國家黨 |
塞爾溫區 | 坎特伯雷 | Amy Adams | 國家黨 |
塔馬基區 | 奧克蘭 | Simon O'Connor | 國家黨 |
塔拉納基-國王鄉區 | 塔拉納基、懷卡托 | Barbara Kuriger | 國家黨 |
陶波區 | 懷卡托 | Louise Upston | 國家黨 |
陶朗加區 | 普倫蒂灣 | Simon Bridges | 國家黨 |
蒂阿塔图區 | 奧克蘭 | Phil Twyford | 工党 |
图基图基區 | 霍克灣 | Lawrence Yule | 國家黨 |
上港區 | 奧克蘭 | Paula Bennett | 國家黨 |
懷卡托區 | 懷卡托 | Tim van de Molen | 國家黨 |
懷馬卡里裡區 | 坎特伯雷 | Matthew Doocey | 國家黨 |
懷拉拉帕區 | 惠靈頓、馬納瓦圖-旺加努伊 | Alastair Scott | 國家黨 |
懷塔基區 | 奧塔哥、坎特伯雷 | Jacqui Dean | 國家黨 |
惠靈頓中心區 | 惠靈頓 | Grant Robertson | 工党 |
西岸-塔斯曼區 | 西岸、塔斯曼 | Damien O'Connor | 工党 |
旺加努伊區 | 馬納瓦圖-旺加努伊、塔拉納基 | Harete Hipango | 國家黨 |
旺格雷區 | 北地 | Shane Reti | 國家黨 |
威格拉姆區 | 坎特伯雷 | Megan Woods | 工党 |
参考文献
- . New Zealand Legislation. [9 Februar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7) (英语).
- Roberts, Nigel S. . Te Ara: The Encyclopedia of New Zealand. 20 June 2012 [9 Februar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4).
- Roberts, Nigel S. . Te Ara: The Encyclopedia of New Zealand. 17 February 2015 [16 Octo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4).
Both the single-member and the multi-member districts were instances of plurality voting systems, because candidates did not need a majority of the votes (more than half) to be elected. They required only a plurality – more votes than any of the other candidates – to win.
- Atkinson, Neill. . Dunedin: University of Otago Press. 2003: 76.
- . Electoral Commission (New Zealand). [9 Februar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2) (英语).
- . Electoral Commission (New Zealand). 1 October 2013 [2 Octo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5).
- (PDF). Electoral Commission. [9 February 201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01-25).
- (PDF). Representation Commission. 2007 [3 September 20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01-23).
- . Electoral Commission. 17 April 2014 [3 September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6).
- (PDF). Electoral Commission. [9 February 201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5-02).
- (PDF). elections.org.nz. Electoral Commission. [9 February 201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5-02).
- . [10 March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7).
- . [10 March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