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國海邊號列車

紀國海邊日语: Kinokuni shīsaido */?)號列車是由西日本旅客鐵道(JR西日本)營運,行走於天王寺站白濱站之間的臨時列車快速列車。列車途經阪和線紀勢本線。使用車輛的名稱也是「紀國海邊」。

紀國海邊
「紀國海邊」
(2007年8月)
概述
日文名
类型臨時列車快速列車
状态已廢除
地区 日本大阪府和歌山縣
开行日期1999年4月29日
停运日期2007年8月26日
前商西日本旅客鐵道(JR西日本)
始发站天王寺站
终到站白濱站
途经阪和線紀勢本線
技术
使用车辆12系客車
24系客車
DE10型柴油機車
新和歌山車輛中心
轨距1,067毫米(3英尺6英寸
电气化直流1,500 伏特[注 1]
备注資料截至列車廢除前一刻

概要

在1999年(平成11年)4月29日至9月19日,於和歌山縣南部的南紀熊野地區舉行了南紀熊野体驗博,在那時候開設了該列車[1]。當初,該列車被視為博覧會場的穿梭列車,以及移動亭樓。在博覧會完結後,該列車變為觀光列車,主要在夏期開辦相關班次。

運行概況

在廢除前,列車行走於天王寺至白濱之間,共有1個往返班次,並只於週末行走。

另外,為了紀念千禧年的來臨,在2000年(平成12年)與21世紀的首年2001年(平成13年的)1月1日也設有班次,當時在那兩年各有不同的列車名稱。作為正月臨時列車班次之一,於前年12月31日開設了夜行列車班次。

停車站

天王寺站 - 鳳站 - 和泉府中站 - 日根野站 - 和歌山站 - 海南站 - 箕島站 - 湯淺站 - 御坊站 - 南部站 - 紀伊田邊站 - 白濱站

  • 2006年(平成18年)7月運行時の停車駅

使用車輛與編成

廢除前的編成圖
紀國海邊
←白濱方向
天王寺方向→
1 2 3 4
  • 所有座位禁煙
圖例
指=普通車廂座位指定席
展=瞭望車

「紀國海邊」使用經改裝的12系客車24系客車,這些客車專為愉快列車而設。從白濱一方起的車輛款式與車輛編號為SuHaFu12 128 + OHa25 57 + OHa12 228 + OHaFu13 27,列車由DE10 1152牽引。車身塗裝方面,使用了南紀的形象色調,橙色、藍色、灰色配以白帶。不只是客車機車也有同樣的塗裝。

在4卡編成中,3卡12系客車都是稱為「郵輪艙」(日语:)的座位車廂,座位是在381系進行翻新工程時,同時為此列車製造新的綠色車廂座椅,所有座位都是4人包廂座。所有車廂都是普通車廂座位指定席。除了4號車廂的吸煙空間外,其餘位置都是禁煙。另外1卡是24系客車,該車輛改裝為瞭望車(全景甲板(日语:)),車身經過外裝,使車輛側方至接近天花板位置都是車窗(見下圖)。車內靠近山一方會設有一級台階,並設有了高身桌和吧枱椅子,使乘客可從車廂遠眺海邊。

機車通常都是連結1號車廂一方,但是為了減省機車行走機走線的時間與程序,4號車廂的車頭經過改裝,該車廂的車頭設有駕駛艙,並以推進駕駛推拉式列車)的方式行駛。

歷史

  • 1999年(平成11年)
    • 4月29日:為了配合舉行南紀熊野體驗博,開設了「紀國海邊」,行走於串本新宮之間[1]
    • 12月4日:運輸區間延長,變為行走於白濱至新宮之間[2]
    • 12月31日:開設「紀國海邊2000」(日语:),行走於天王寺站至新宮站之間[3]
  • 2000年(平成12年)
    • 7月20日:運輸區間變為和歌山至新宮之間。
    • 12月31日:開設「紀國海邊21」(日语:),行走於天王寺站至新宮站之間。
  • 2001年(平成13年)
    • 3月3日:運輸區間變為天王寺至白濱之間(去程)和白濱至和歌山之間(回程)[4]
    • 7月20日:回程改為前往天王寺。
  • 2007年(平成19年)
    • 7月21日 - 8月12日:開設「多謝紀國海邊」(日语:),行走於和歌山至白濱之間(中途只停靠海南站和紀伊田邊站)[5]
    • 8月25、26日:開設「再會紀國海邊」(日语:),行走於串本至新宮之間。在這兩日後,再沒有開設「紀國海邊」[5]

注腳

注釋

  1. 但是該區間使用柴油列車。

參考資料

  1. 平成11年【春】の臨時列車の運転について互聯網檔案館)- 西日本旅客鐵道新聞稿 1999年1月14日
  2. 「展望列車が白浜へも JRのきのくにシーサイド」朝日新聞 1999年12月5日
  3. 平成11年度【冬】の臨時列車の運転について(互聯網檔案館)- 西日本旅客鐵道新聞稿 1999年10月15日
  4. 平成13年度【春】の臨時列車の運転について(互聯網檔案館)- 西日本旅客鐵道新聞稿 2001年1月17日
  5. 「涼しく引退記念運行 快速きのくにシーサイド号/和歌山」朝日新聞 2007年8月5日

參考文獻

  • 鐵道畫刊》2000年10月號 電氣車研究會 pp.63 - 65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