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实案
精实案,正式名称为中华民国国军军事组织及兵力调整规划案,是中华民国政府在台湾于1997年7月1日至2001年间所推动的裁军法案,以「精简高层、充实基层」为目标,故称为精实案。这是由时任中华民国总统兼三军统帅李登辉强力要求下,由时任中华民国参谋总长刘和谦上将与罗本立上将推动,交由中华民国国防部负责运行,后续推行精进案。在中华民国国军历次兵力与组织变革改动中,影响层面最广,各界学者至今评价仍争论不一。
历史背景
西元1979年1月1日,美国政府正式宣布与中华民国政府断交、同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正式建交。国际外交政治局势出现变化,使中华民国政府的大陆政策与战略思想,开始确定由反攻大陆的攻势作战为主转变为以固守台澎金马地区的守势防卫作战为主。因此,规模庞大且装备老旧的国军部队兵力遭到检讨,出身中华民国海军的参谋总长宋长志上将开始推动一系列的国军兵力整编与调动计划。整编计划规模较大者为「陆精项目」,于西元1978年开始规划,西元1979年2月24日奉国防部《台(六十八)昌映字第三四七号令》核定陆精项目改组整编,自1980年开始实施。至1989年间,计有陆精一至六号项目,以调整中华民国陆军师级兵力结构为主。
1988年,时任总统蒋经国逝世、由时任中华民国副总统李登辉继任总统后,决定排除军中反对派声浪(时任参谋总长郝柏村上将,出身陆军),推行国军兵力改革。1991年,总统李登辉找来海军退役上将刘和谦担任参谋总长。刘和谦先是正式提出了「十年兵力整建规划」(精实案的前身)。后来又正式提出搬迁高司组织单位地址与整编合并相关组织单位的「中原项目」(后称为「博爱项目」)。1993年,刘和谦再推出较温和的「第二次十年兵力整建规划」,然而国军中高端军官对于裁减将官员额的反弹声浪相当大,以至于最后各项改革都只徒具形式,并在刘和谦卸任之后无疾而终。
1995年,出身陆军的罗本立上将接任参谋总长。罗本立将刘和谦任内的两规划案合并修改,时程缩短,幅度缩小,提出新的规划案,命名为「国军军事组织及兵力调整规划案」,以「精简高层,充实基层」为目标,因此常被称为「精实案」。这个规划案在送交中华民国立法院三读通过后,于1997年7月1日正式实施运行。
详细规划
预定期程
依据《立法院第二届第二会期外交国防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纪录》所载,概分为三阶段:
实施期程
依据《立法院第三届第四会期外交国防委员会第八次会议纪录》所载,概分为三阶段:
1997年7月1日-1998年6月30日
为「准备调适期」,不精简员额,但采「离退不补原则」。
主要内容为:
- 适切人事管制,并以离退不补、辅导就业、奖励疏退等方式,逐渐降低现员。
- 完成相关作业准则制定与策颁,以利业务职掌调整与推展。
1998年7月1日-1999年6月30日
为「组织简并期」,各单位依照核定人数精简1/3。
主要内容为:
1999年7月1日-2001年6月30日
为「完成定编期」,全数达成核定目标。
主要内容为:
- 达成精简目标,国军总兵力调降为四十万。
- 完成业务职掌调整,并依新订作业准则运作。
评价
- 在检讨部队存续时,受到三军各军种本位主义角力,与该单位历年绩效、上级额定裁减员数配置等因素的牵制,最后形成了妥协下的齐头式裁军,完全不按照单位的任务特性来考虑,使得国军的战力受到了很大的伤害。
相关官员的事后回忆
(以下均摘自:中华民国监察院《97年度项目调查研究报告——「国防部拟实施全募兵制对政府财政及国军战力之影响」项目调查研究案》,2008)
- 前中华民国行政院院长唐飞:「我服务期间,首要的工作目标,是希望把人员维持费压低到50%以下,因为国防预算不够,员额需求要不要这么多、这么大兵力在那里?那时内部对于十年兵力整建精实案有抗拒,推动已经很不容易才往前推,十年兵力整建没有成功,于是精实案针对那个抗拒的原因来调整,不仅仅是这个因素,希望把组织精减,把高层、作战部队以上的单位减化,还没能想到大规模陆、海、空军单位人数降低,没有人敢谈,只要精实案按原来计划推动了,能达到原来目标。」「当时精实案,我觉得方向上有错误,第1个,当时的口号,要把高司单位冗员裁掉,我承认有冗员,但那时候冗员是将官太多,校官里的中上校还差不多,少校、上尉以下是缺的,编制人员赶不上,特别是士官。」
- 前海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兰宁利中将:「国军一向官士兵的配比是不合理的,官员太多,大家都说我们要裁.....我不知道他怎么裁,他是三军按比例来裁?可是国防部忘记了一件事情就是我刚刚讲了,我们国家的官士兵配比不能参考先进国家,最大的理由是我们有政战制度,政战官科是没有士兵只有军官,政战官科在精实案之前,军官的员额占全国军官员额的17%,仅次于步兵属第二位,现在比例仍然是远超过其他的官科,因此官士兵配比怎么可能合理,这是事实。」
- 前中华民国国防部部长伍世文:「民国85年、86年刘总长的时候已经开始就要讨论,那时候叫做「十年兵力规划」,但是那次讨论没有很明确的结果,等到罗总长接了以后就推定精实计划,……至于后来为什么变成说要到20万,这我就不太清楚了。」
- 前中华民国立法委员帅化民:「国防部的裁军与他的募兵制刚好产生严格的对冲,国军一共实施了2个精实案,第一个精实案是刘和谦先生,那时候精实案大部分精简的是维持员额,……,那个时候就产生精实案的一个最不负责任的作法,今天我要把你这个单位砍掉,你一定会反弹,没有哪个高兴自己被裁掉,所以那个时候到现在就是大家苦难相当各裁10%、各裁20%,……,所以今天国军的裁军方式完全走错了。」
- 前海军舰队司令部司令苗永庆上将:「没有先例,我们国军,为了员额缩减,做了十几年,没有一次做完,所以目前士气不高有原因,大家不知道到底裁到何时?一批走了之后又要裁,当时初级、中级干部,大家心慌慌。这几十年都在搞员额,始终没有很明确的目标,做完了又来,海空军裁完现在又裁联勤,影响士气,很多反复的事情。……国军不是这样搞,战力都消耗了,这几年编制始终没有好的定见,大家没有确定的目标,飞弹部队变出去、明天又变回来。与联勤一样,各军种的后勤都弄到联勤。本来军种后勤在我海军,十艘船我保持不出来,我要负全责。现在后勤补给弄到联勤,船修不出来,我要的配件你没来,联勤说你要申请等等的进程,他都没有错;我海军战力都减损了,我没有负全责,作战有功,拿不了奖章,也杀不了头。」
- 前中山科学研究院院长沈方枰中将:「80年代,我在国军弄十年兵力目标,那时从50万到40万,弄得我一身是伤,得罪了许多不能得罪的人。那时候50万变40万人还好变,因为役男没有那么多,50万是空架子,每年实际人数40万多一点,那时就为了几个将官缺,吵得全军闹翻……。」
- 前参谋总长刘和谦上将:「十年兵力规划,若有不周到的地方,影响不大;裁几个将官,影响不大。沈方枰那时就有心理准备要被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