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丞
秘书丞,中国古代官名,掌图书文籍之官,一般作为秘书省长官秘书监的副官,又因二者性质清高显要,在两晋南北朝时出任者多是世家大族子弟,又被时人称之为「天下清官」,该职位最早于东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被封为魏王后开始设立。虽职权品级常随朝代有所更动,但大体多为管理皇家典籍文书的佐官性质,直至元代。明以后被并入翰林院之中。
历朝职权品级
曹魏-第六品
魏文帝曹丕在黄初(220年-226年)初期,将秘书典尚书奏事的重要职权转移给重新设立的中书,将原本的秘书左丞刘放提拔为中书主官中书监,原本的秘书右丞孙资则为副官中书令,原本的长官由秘书令改为秘书监,职权变成专门掌管艺文图书典籍,并设立副官秘书丞1人,多由秘书郎迁任,秩四百石。(汉魏三国时代,大县的县令、驸马都尉、骑都尉等为此等级。)
而后又因为文帝想要任命何桢为秘书丞,但因为此时已经有一位秘书丞了,因此便任命何桢为秘书右丞。后来又恢复为只有一个秘书丞。[1]
晋惠帝
晋惠帝永平元年(291年),晋惠帝司马衷重新设立秘书监一职,负责管辖独立机构「秘书寺」,秘书丞仍作为其副官,底下亦有佐郎八人。著作省的职权为掌三阁的图书文籍的管理和国史整理校订等。[2]
元康年间,将原本五品的秘书监提拔至三品,并且让其同时掌握「著作省」。
南北朝
此官与秘书监二官,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为清高显要的官职,出任者多为士族高门等大族子弟,在东晋南朝则多为侨姓高门,当时称为「天下清官」,亦称作「第一官」。梁武帝曾说道:「秘书丞天下清官,东南胄绪未有为之者,今以相处,卿定有名称也。」
萧梁-八班
萧梁时,首次设立「秘书省」这一官署,并在官制十八班排行之中将秘书丞定为八班(十八班最大,即为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等官)[5]
参考文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