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仔厝保德宫

番仔厝保德宫,是位于台湾台北市北投区丰年的王爷庙,为凯达格兰族北投社的汉化信仰场所。

番仔厝保德宫
番仔厝保德宫临时屋
基本
位置 中华民国台湾台北市北投区丰年大业路517巷
主神番仔王爷(被视为池府王爷)
例祭农历六月十八
创建时间 日治台湾昭和十九年(1944年)
地图

沿革

北投耆老相传台湾清治时期,凯达格兰族人在到贵子坑溪捡到漂流的神像,并专属奉祀,称为「番仔王爷」,视为池府王爷[1][2]台湾日治时期,凯达格兰族人的顶社被改建为马场,族人遂迁移至番仔厝(今大业路与丰年路交叉口附近),后来民集资兴建庙宇[2]。1944年,五名潘姓信徒集资在今十信高中对面创建番仔厝保德宫[1]

1971年成立管理委员会。1984年,凯达格兰族的福神宫遭水患冲毁,遂纳土地公入保德宫合祀,并保留福神宫庙额。[1]

之后淡水捷运线兴建再度迁移,又经过几次变动,才迁至大业路517巷内,与土地公共同供奉。但此土地是十信工商所有地,引起产权问题。居民表示当时十信工商负责人蔡氏家族要求他们迁往巷内,当时没向蔡家要求文书证明,导致地产权纠纷。虽然居民曾表达愿意租用或购买,但十信工商坚持不肯。[2]

番仔厝公园

2004年11月高等法院判决定此庙需拆除,引起民进党立委田秋堇等人呼吁保存平埔族文化[3]台北市文化局认定庙宇建筑本身并无历史价值,只将神像、祭祀用具等订为文化景观标的物,本来打算协助将此庙迁往马路旁的绿地公园,但因是公园用地无法使用[2]。2008年5月1日,此庙与长老教会北投教堂、番仔厝、番仔沟登录为文化景观[3]。庙祝表示到运行命令后,每日都向王爷掷筊却都得到笑筊,证明神明不想离开保德宫;丰年长郑国华说,此庙不仅是文物古迹,也是里民信仰中心,庙方愿自行搬迁,但需要时间来缓冲[4]

2010年10月13日上午9点30分,政府强制运行,先由法官向庙方重申立场,随即焚香向众神表示,但十数名信众即团团围住供桌,高喊「护庙,护王爷!」,不让地主请神,一度与现场员警爆发肢体冲突[4]。十信工商愿意提供新台币20万的搬迁补偿[2]。上午十一点许,庙祝掷筊请示王爷是否愿意移驾,第二次获得圣筊,众神像陆续由信众请出[4]。文化局也到场协助搬迁神像工作[2]

神像
指路牌指向大业路517巷。

祭祀

王爷以农历六月十八为诞辰。在建庙后,庙方先不允许外族参拜,情况到成立管理委员会才改观。信众会挖取王爷神尊底座的沉香木灰来泡水治病,因经年累月祈求者众,神像下方被挖出拳头大的洞;庙方后来以泥土填补,婉拒再受理凿灰治病。[1]

庙中的土地公则定农历八月十二作诞辰,神像材质为青斗石。2007年《自由时报》报导时,53岁的凯达格兰族潘坪城表示在太祖所垦殖的田里就有此土地公神像,并表示之前信徒都不知神尊上刻有「平埔社」,直到13年前迎请土地公同行去北港朝天宫进香,捧神尊过天公炉却不慎掉落炉内,清理后才发现。[1]

参考

  1. 陈璟民. . 《自由时报》. 2007-07-24 [2017-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30) (中文(台湾)).
  2. 吕苡榕. . 《台湾立报》. 2010-10-13 (中文(台湾)).
  3. 林政忠. . 《联合报》. 2010-08-24 (中文(台湾)).
  4. 萧博文. . 《中国时报》. 2010-10-14 [2017-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2) (中文(台湾)).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番仔厝保德宫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