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限街

界限街英語:),是香港九龍半島一條東西向街道,連接深水埗區九龍城區。道路始於深水埗南,中間穿越九龍塘南部和九龍仔,最後到達九龍城並併入太子道西。而界限街本身亦與太子道西大致平行。


界限街近東鐵綫架空橋的一段,東鐵綫架空橋以後的路段屬九龍城區
命名日期1934年
道路長度2.8(1.7英里)
车速限制50公里每小時
四線單程東行
地點香港九龍西
起點深水埗區深水埗通州街南昌街交界
終點九龍城區九龍城聯合道太子道西交界
建造
通車1934年
1860年中英《北京條約》附圖中的界限街[1],圖中標示為「建議界線(Proposed Boundary)」
1898年位於界線旁的稅關站
位於界限街及南昌街交界的為群公寓,是樓高6層三角形建築,於1964年建成,一直都是深水埗地標

殖民地時代,清廷割讓予英國的土地以此線為界,此線以南為割讓地(九龍),以北為租借地(新界)。

歷史

中英邊界

1860年,清朝政府與英國簽訂《北京條約》,將九龍半島南部一大半割讓給英國,清國與英屬香港的邊界以昂船洲最北點起向東直線劃過九龍半島,直到九龍城以南、珓杯石以北的九龍灣海濱為止。英方稱邊界為「界限線」(Boundary Line),規定開關時間為每天早上6時至日落之後。

1898年,英國政府根據《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新九龍新界,中英邊界改到深圳河。這條界限線亦被英方改稱為「舊邊境線」(Old Frontier Line)。

界限街

1860年邊界生效後,深水埗一分為二,南部香港政府管治,而南面部份一條短小的邊界街道便被稱為界限街,設有哨站。另外,在馬頭圍村以北,曾有一條與邊界平行的道路,到達聖山後繞過其北麓通珓杯石,這條道路在1920年代初被太子道東所取代。1920年代中,在深水埗都市化、九龍塘花園城市計劃開展,加上平整九龍仔山等因素底下,界限街到了1934年已延長至現今的規模。

除了與九廣鐵路交匯的一段以外,界限街整條街道基本上與舊邊界平行。較界限街早落成的九廣鐵路,建火車橋跨過由九龍仔流出旺角咀的水坑,該條水坑後來變成暗渠,被界限街所覆蓋。

現今意義

雖然1898年後,邊界已不復存在,但界限街仍然作為分開九龍(舊九龍)與新九龍的分界線的功能。位於界限街以北地區的物業需向香港政府繳付地租(以南之物業則需繳付地稅[2][3]

現況

界限街中段是九龍仔豪宅區,居住者大多是中產階層,該處亦是不少名校如瑪利諾修院學校喇沙小學的所在地;而西面就是深水埗及大角咀,居住者以中下階層為主。

圖片

沿路著名地點

連接道路 (西至東)

參見

參考資料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界限街
  1. 界限街樹頭菜黃花路HK.Ulifestyle.com
  2. 《九龍街道命名考源》梁濤 著,第51頁,市政局出版,1993年
  3. 《香港歷史文化小百科16-趣談九龍街道》 爾東 著,第97-99頁,明報出版社,2004年11月,ISBN 962-8871-46-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