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霖
王育霖(台湾话:,1919年11月15日—1947年3月 ),笔名王铭石[1],台湾台南市人,台北高等学校第十三期毕业、东京帝国大学法科毕业,曾任日本京都地方法院检察官、台湾台北地方法院检察处检察官、台湾新竹地方法院检察处检察官、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教师、延平学院讲师、民报法律顾问,个性耿直。二二八事件时,王被便衣人员带走后失踪。[2][3]
王育霖 | |
---|---|
![]() 王育霖检察官,着日本检察官官服 | |
出生 | 1919年11月15日 台南市 |
失踪 | 1947年3月14日 台北市大正町(中山北路)七条通 |
失踪情况 | 六位穿中山服带枪的军人在家中逮捕 |
逝世 | 不详,在1947年3月底尚未被害,被关在台北市西本愿寺 |
教育程度 | 台北高等学校 东京帝国大学 |
职业 | 检察官 |
配偶 | 陈仙槎(1942年7月27日结婚) |
儿女 | 王克雄(长子)、王克绍(次子) |
亲属 | 王育德(弟) |
荣誉 | 台文团体订王育霖被逮捕的3月14日为「台湾诗人节」 |
闽南语名称? | |
---|---|
全汉 | |
全罗 |
生平


出身台南市,台北高等学校毕业,考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法科。在学时即参加日本文官高等试验考试司法科合格,随即取得司法官资格。1944年分发,以成绩优异,选任京都地方法院检察官,为日本本土第一位台湾人检察官,在京都被推为「台湾同乡会」会长。二次世界大战后,回台任台湾台北地方法院检察处检察官、台湾新竹地方法院检察处检察官,1946年8月29日被迫辞职。
王育霖要转行当律师,但依规定必须等一年,因此在建国中学陈文彬校长的邀请下担任英文及公民的老师,也在延平学院担任讲师。远亲台大文学院林茂生院长创办了民报,就请王育霖为法律顾问,并撰写社论和司法评论。
王育霖写了「何谓法治国?」、「法律是打不死的」、「报纸负责人的法律责任」等司法评论,指出当年的司法不公等问题。他和一些法律人推动召开全岛的会议,讨论当年的司法乱象,因此促成1946年12月22日官方在台北市召开的「台湾省司法会议」,长达五天。他参加「台北市人民自由保障委员会」,写了《提审法解说》一书,由该会出版,强调人身自由的维护。
王育霖在蒋介石的威权统治下,勇敢站出来发声,可称为「台湾司法改革的先锋」。可能因此触怒国民党当局,借二二八事件将他谋杀灭尸。
纪念

2018年9月9日,台南市政府在他位于台南中西区民权路上的老家挂上「王育霖、王育德兄弟故居」纪念牌,此外设于吴园的王育德纪念馆也正式开幕[4][4]。王育德妻子王雪梅、女儿王明理、外孙女近藤绫等家属也从日本返台参与挂牌及开幕仪式[4]。纪念馆中有展示王育德的相关文物,并重现其书房[4]。
注解
参考数据
- 王克雄、王克绍编:《期待明天的人:二二八消失的检察官王育霖》(台北:远足文化,2017)
- 二二八消失的台湾精英-王育霖
- 邱永汉《香港》V.S.彭明敏《逃亡》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刘婉君. . 《自由时报》. 2018-09-09 [2019-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