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政
生平
父王佑,州主簿。王思政形貌魁偉,有计谋,初任员外散骑侍郎[2]。早年参加北魏平定北方六镇之乱,后被平阳王元修收为幕僚。北魏太昌元年(532年),高欢击败尔朱家族,立元修为帝。王思政受封祁县侯,为武卫将军。王思政受到元修重用,拜使持节,中军大将军、大都督、总宿卫兵。
永熙三年(534年),元修和高欢关系破裂,王思政劝元修投奔宇文泰,元修深表同意[1]。但是,元修投奔宇文泰后不久即被杀。作为元修的心腹,王思政也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能得到宇文泰的信任[3]。
大統四年(538年),東、西魏爆發河橋之戰。王思政親自下馬率眾殺入敵陣,揮舞長槊左右橫擊殺敵甚多。逐漸深入敵陣,這時,王思政的隨從全部戰死,他自己也身受重傷,昏迷過去。因為王思政性格節儉,不好奢華,臨陣總是身穿破舊衣甲,敵軍沒有把他從下級軍人的屍堆中辨認出來,這才倖免於難。
大统八年(542年),高欢率领东魏大军从汾州(山西汾阳县)进攻西魏。王思政时任东道行台,并州刺史,率军防守玉壁(山西稷山县),占据了东魏军队前进要道。王思政谢绝了高欢的劝降,经过九天激战,击退了东魏的攻势。以此战功,升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大统九年(543年),东魏高仲密叛变,宇文泰率军接应,但被高欢击败。即将王思政从玉壁调至弘农(河南灵宝县)镇守。东魏将军刘丰生率军推进至弘农城下,但畏惧王思政而撤退。王思政随即推荐韦孝宽代替自己镇守玉壁。后来韦孝宽在玉壁之战中顶住了高欢的攻势,当时的人都称赞王思政识人。[4]
大统十二年(546年),加特进,兼尚书左仆射、行台、都督、荆州刺史。十三年(547年),东魏侯景叛变,时任荆州刺史的王思政趁机占据了战略要地潁川(河南许昌市),宇文泰加王思政为都督河南诸军事。次年4月,东魏大将高岳、慕容绍宗、刘丰生率大军围攻潁川。王思政不断击退东魏军攻势,东魏军队围攻一年而不克。慕容绍宗、刘丰生等大將均在围城战中身亡。东魏大将军高澄进一步增援,并且宣称能生擒王思政的为侯,若王思政有伤,其左右亲兵皆处死。西魏大统十五年(549年)六月东魏军终于攻克潁川,王思政自杀未成,为东魏军所俘。然而高澄敬重王思政,仍以礼相待,待遇甚厚。次年(550年),高洋建立北齐,授王思政为都官尚书,仪同三司,但王思政不久就去世。
史书没记载王思政是否有谥号。其孙王裕墓志载其为“太原忠公”。
参考文献
- 《周书·卷十八·列传第十·王思政传》
注释
- 《周书·王思政传》王思政字思政,太原祁人。容貌魁偉,有籌策。魏正光中,解褐員外散騎侍郎……俄而齊神武潛有異圖,帝以思政可任大事,拜中軍大將軍、大都督,總宿衛兵。思政乃言於帝曰:「高歡之心,行路所共知矣。洛陽四面受敵,非用武之地。關中有崤、函之固,一人可禦萬夫。且士馬精彊,糧儲委積,進可以討除逆命,退可以保據關、河。宇文夏州糾合同盟,願立功效。若聞車駕西幸,必當奔走奉迎。藉天府之資,因已成之業,一二年間,習戰陣,勸耕桑,修舊京,何慮不克。」帝深然之。
- 《北史·列传第五十》王思政,太原祁人,漢司徒允之後也。自魏太尉淩誅後,冠冕遂絕。父佑,州主簿。思政容貌魁梧,有籌策,解褐員外散騎侍郎……
- 《周书·王思政传》:大統之後,思政雖被任委,自以非相府之舊,每不自安。
- 《周书·王思政传》:思政之去玉壁也,太祖命舉代己者,思政乃進所部都督韋孝寬。其後東魏來寇,孝寬卒能全城。時論稱其知人。
- 《周书·卷十六·列传第八》:自大统十六年以前,十二大将军外,念贤及王思政亦作大将军。然贤作牧陇右,思政出镇河南,并不在领兵之限。
- 《北史·卷六十·列传第四十八》:自大统十六年以前,十二大将军外,念贤及王思政亦拜大将军。然贤作牧陇右,思政出镇河南,并不在领兵之限。
- 姚薇元. . 北京市: 中华书局. 2007.07: 276—278. ISBN 978-7-307-11562-0 (中文(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