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哀
内容
感知外在事物,对物移情产生的幽情、哀伤等情绪,以及对人世无常的感慨。[1]
「哀」的语源
哀(日语: aware),在原始歌谣中,汉字表记读音为。[2] 在《石上私淑言》中,本居宣长认为「哀」()是一种感叹词,相当于「啊」()与「哇唻」()的组合。[3] 也就是,本体接触外在事或物而生的一切心理活动,包含感动、喜悦、哀伤与忧愁。[2] 而该概念,由汉字的「」辅助标记。哀,最初指各种场合中的感动,最后限定在美学意义上的「情趣」。[2][4]
物哀的发现
日本国学
由日本江户时代后期国学家本居宣长在著作《紫文要领》和《源氏物语玉小栉》中提出,将《源氏物语》定为「物哀」的典范。[5]
江户时代,儒教受到幕府的保护、奖励,「劝善惩恶」的理念产生了巨大影响。过去的平安时代的文学,皆必须以儒家的概念与政治理念为前提进行讨论。然而,在此时期,国学家重新发现「物哀」,否定了以儒学解释文学作品,找回文学作品作为艺术的自律性。[6]《源氏物语》与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受到了作品时代的思想、风土、政治的影响,但本居宣长不再从作品之外的价值观、目的意识来阅读,而是以物语本身的内在价值看待《源氏物语》。[6]根据契冲以来的「文艺自律性」的想法,本居宣长针对《源氏物语》提出「物哀」。[6]
脚注
- Macdonald, Fiona. . www.bbc.com. [2022-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1) (英语).
- 詹斐雯. . 国立台东大学. : 85.
- 大西克礼. . 王向远翻译. 上海译文.
- 久松潜一. . 东京: 至文堂. 1936.
初めはすべての场合の感动であったのが、后には美の意识が自覚されるにつれて『あわれ』の意义も限定されしみぐとした情趣をさすやうになった。
- 和辻哲郎『日本精神史研究』(岩波书店、1926年。改版1971年)
- 中井千之
- 《「一切景语皆情语」 ──唐宋令词的情景交融与平安短歌的物哀抒臆》,詹斐雯,国立台东大学,87页。引文:"「物哀」的善恶取决于「是否理解人心」,由世间万物所引发的喜怒哀乐,将其真实地呈现出来,使人能感同身受其中的愉悦或悲泣,这即是「物哀」所认知的善。日本文学强调「心」的存在,是有情、知情进而抒情的过程,而推动情感的力量,则是由「物哀」提供。"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