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岩縫男事件
澳岩縫男事件是指持有澳大利亚工作假期簽證的臺灣男子,在放假期間於烏魯魯-卡塔丘塔國家公園所發生一起旅遊意外。該名男子被夾在石縫裡,在救援上必須使用近200米(656英尺)吊繩來進行救援[3]。
烏魯汝的岩層構成 | |
日期 | 2015年6月11日 | -2015年7月1日
---|---|
地点 | ,烏魯魯-卡塔丘塔國家公園 |
参与者 | 楊成效及兩名女性友人 |
结果 | 楊成效與朋友在澳大利亞的巨岩烏魯魯旅遊,為了拍美景自行脫隊,結果他個人掉到20公尺深的岩石裂縫中[1]。 |
影响 | 事後楊男保住一命,但從巨石被救送到愛麗斯泉醫院,轉送布里斯班搭機返台灣,期間的醫療和專機費用約新台幣220萬元[2]。 |
發生經過
楊成效與兩名年齡23歲和27歲女性同伴,於6月11日一起攀登澳大利亚北領地南部的烏魯魯巨岩,在回基地的途中擅自脫隊,偏離原定路線[4]。澳大利亞警方指出,該男在下午3時墜落約20公尺深的岩縫。傍晚6時,台籍男子的女伴舉報失蹤,警方出動直升機展開空中搜索,在天黑之前發現他[5]。
後續發展
臺中市童綜合醫院醫師盧立華表示,楊男骨盆、肋骨及四肢多處骨折,脊椎骨也有幾節骨折,胸、腹部創傷等傷勢嚴重[6]。在6月22日楊成效由專機送返臺灣桃園國際機場,再轉至高雄市長庚醫院治療[7]。透過福爾摩沙救援小組盧立華醫師和高雄市政府社會局的協助下,出面請求外界救助,社會局結合慈善團體捐款,也有醫療單位願先代墊專機救護的款項[2]。但因楊男為了節省出國期間的健保費,而未按月繳交全民健康保險遭退健保[8]。當事件發生後,即便負傷返回台灣治療也無法即時申請健保給付,使得醫院方面著手研議醫療費用事宜[9]。
概要
時間 | 事件 |
2015年6月11日 | 楊成效與友人遊澳大利亚巨岩烏魯魯,回程路上被一處風景吸引,他自認對野外活動拿手,拍到一處漂亮懸崖後,不慎被風吹落20公尺深的岩石裂縫,隨即失去意識,醒來發現全身骨折[6]。 |
2015年6月12日 | 由於楊成效卡在深20公尺的隙縫中,救難人員先將擔架垂直吊進隙縫中,再將他慢慢拉上來[10]。為了不讓他因碰撞再度受傷,整個拉起過程持續了好幾個小時。當地警方向媒體證實,男子已在當地時間今日傍晚6時左右,被救難人員拉到直升機降落點,他因摔落裂縫導致腿部骨折及面部擦傷。經過初步傷勢評估後,由直升機送往醫院治療[11]。 |
2015年6月22日 | 在澳大利亞烏魯魯巨石受困27小時獲救後,並經歷11天的急救治療、外交協商後,終於回到台灣[12]。而家屬也在上午召開記者會感謝各界協助,楊母林雅玲說目前澳大利亞醫療費用新台幣30萬台幣已結清,但還有救援機、後送費用約新台幣300多萬還沒付,還需要外界幫忙[13][14]。 |
2015年6月30日 | 澳大利亞中部衛生服務中心的一位發言人證實這筆錢是一定要付的。「不具備澳大利亞國民健保資格的人,例如外國遊客等,有責任在接受澳大利亞公共衛生服務系統的治療後,支付醫療費用,」他說,「海外的病人在艾麗絲泉醫院接受治療後,如果沒有有效的旅遊保險,澳大利亞中部衛生服務中心就會為其開出醫療賬單[15]。」 |
2015年7月1日 | 雖然楊成效的家人告訴台灣媒體,他們已經按照澳大利亞方面的要求支付了1.2萬澳元,但還有8.4萬澳元尚未付清。另外,北部行政區緊急服務機構的一位發言人說,他無需為當局出動直升機將他從石縫中救出來的費用買單,因為「澳大利亞不會要求獲救者或其家人為搜尋救援服務費用付錢。當局不會要求對方償付,也沒有這樣的政策[16]。」 |
影響
時間 | 事件 |
2015年6月22日 | 高雄市政府社会局介入寻求社会资源协助,有网友就留言当事人出国度假打工,赚取比国内更高的收入,认为社会资源的利用并不恰当;再者,杨男擅自停掉健保,形同放弃医疗保障[17]。 |
2015年6月23日 | 楊男的事件引發社會對度假打工議題的關注,中華民國外交部發言人高安表示,國內早已成立跨部會協調機制,之前透過金管會協調保險同業工會,已推出適合國人度假打工計畫的保險,包括海外醫療及傷害保險等。並提醒臺灣人參與度假打工,務必購買保險[18]。 |
參考文獻
- . 東森新聞. 2015-06-19 [2015-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4) (中文(繁體)).
- 王淑芬. . 中央社. 2015-06-22 [2015-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23) (中文(繁體)).
- . BBC. 2015-06-12 [2015-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5) (英语).
- Jonathan Pearlman. . The Telegraph. 2015-06-12 [2015-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6) (英语).
- 蔡致仁. . 中國時報. 2015-06-13 [2015-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6) (中文(繁體)).
- 陳文嬋. . 自由時報. 2015-06-18 [2015-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7) (中文(繁體)).
- 黃旭磊. . 自由時報. 2015-06-22 [2015-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6) (中文(繁體)).
- 王淑芬. . 中央社. 2015-06-22 [2015-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繁體)).
- 王昭月. . 聯合報. 2015-06-22 [2015-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4) (中文(繁體)).
- 桂家齊、於慶中. . 蘋果日報. 2015-06-12 [2015-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7) (中文(繁體)).
- Mark Piggott.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 2015-06-14 [2015-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7) (英语).
- 李慧宜,陳顯坤. . 公共電視台. 2015-06-22 [2015-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01) (中文(繁體)).
- 林宏聰. . 中國時報. 2015-06-22 [2015-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5) (中文(繁體)).
- 黃旭磊. . 自由時報. 2015-06-22 [2015-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2) (中文(繁體)).
- Matt Garrick. . NT News. 2015-06-30 [2015-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5) (英语).
- 肖婕. . 大紀元. 2015-07-01 [2015-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7) (中文(繁體)).
- 王淑芬. . 大纪元. 2015-06-22 [2015-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0) (中文(简体)).
- 魏嘉瑀. . 中國時報. 2015-06-23 [2015-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6) (中文(繁體)).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