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茶

凉茶又称为青草茶煎物凉水,为一种在广东香港澳门等地区的一类具有药用价值的传统草本茶。现在也有年轻人称之为广式咖啡。马来西亚新加坡和等有大量华人聚居的亚热带地区亦很流行,常常取材自多种药草[1]。凉茶是中国大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香港的凉茶店

起源

据传在东晋年间(公元306年),医药家葛洪来到岭南。由于南方瘴疠流行,他开始研究温病医药。葛洪及其后人通过在医治中得到的经验,形成了岭南凉茶这一独特的地域文化。其配方、术语亦成为岭南地区乃至海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2]

凉茶配制

凉茶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文化厅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
分类传统技艺
序号439
编号项目Ⅷ—89
登录2006年

凉茶品种繁多,每家都有自己的独门配方,而且材料的药性繁多,令人难以学会及理解其制法,所以很多创业多年的凉茶舖都是世袭的形式经营,由一代传一代。常见的有「廿四味」、「五花茶」、「雪梨茶」、「感冒茶」(沙溪凉茶)、「鸡骨草」、「火麻仁」、「夏桑菊」、「金银花」、「银菊露」(菊花茶)、「酸梅汤」、「竹蔗茅根水」、「崩大碗」等。传统上,凉茶要在全凉掉以前喝下。一般凉茶都是接近黑色,部分味道苦中带甘。部分首次喝这种饮料的外地人会对这种「既不凉、又不似茶」的东西感到奇怪。部份草本植物有苦味及食品卫生良莠不齐,导致并未普及化。

部分的凉茶具有驱寒解痰、养身保健的功效,如常见的「养肝茶」、「罗汉果」、「膨大海」等。不过这些饮料基本上都是要求饮用者热饮,不然也要温饮,方能达到功效。而凉茶里面只有罗汉果是冷热皆可,随人喜好的温度下饮用。

制作与品尝

在广东地区,制作凉茶首先需要取出适量 凉茶材料的用量,之后放入砂锅中煎煮,待水沸后用小火煮30分钟。关火后,不要打开锅盖,等待15分钟后在进行品尝,此时的凉茶能够发挥最大的药效功能

凉茶舖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凉茶舖

广州香港澳门等地,有专门卖凉茶的店舖,例如,黄振龙凉茶随处可见,全省共开设800多家凉茶舖徐其修凉茶广东广西福建等六、七个省区开了200多间凉茶连锁店。部分在广州的凉茶店更有超过一百五十年历史,在香港也有不少五六十年历史的凉茶舖,如于清朝广州南下开分店的王老吉、三十年代已开业的春和堂单眼佬凉茶等。

除了以上的凉茶外,有些凉茶店还有发售的是龟苓膏生鱼野葛汤等有接近功能的药膳。近年香港有部分凉茶舖走向以甜品为主导的策略,代表者是许留山。新派凉茶舖如「鸿福堂」、「健康工房」(本名同治堂)兼售汤水及果汁。

演变

传统上凉茶舖卖的凉茶是在店内煲好再分类出售,客人购买时倒出以盛载。近年有将凉茶包装成为预先包装饮料,草药商人将退火消暑中药茶熬煮,稀释包装贩卖。现今,许多的便利商店和超级市场均有贩售凉茶。

凉茶茶包是马来西亚流行的凉茶包装,将所有的中草本集合在一个茶包里,用沸水一泡即可饮用。凉茶茶包的代表是何人可凉茶至今已经有七十多年历史。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春和堂单眼佬凉茶

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政府于2006年2月起努力争取,凉茶配制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518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3]

安全性问题

不良反应

有多项研究表明作为凉茶主要成分之一的夏枯草能导致不良反应:

  • 夏枯草的乙醇提取液能抑制小鼠细胞体液免疫反应[4]
  • 皮下注射可使动物胸腺脾脏明显萎缩,肾上腺明显增大;腹腔注射可使血浆皮质醇水平明显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5]。表明夏枯草可能是一种免疫抑制剂,长期或大量服用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
  • 服用夏枯草水提物能使小鼠的血清丙氨酸基移换酶和血清天门冬氨基移换酶的值都明显升高,说明夏枯草有肝脏毒性作用[6]

促癌中草药

2006年4月中国疾控中心联合相关单位在广州召开新闻发布会,指出在对1690多种用于广东凉茶、老火汤及家庭常见种植中草药进行的实验中发现,其中52种广东地区常见的中草药可促癌,特别是被称为“广东癌”的鼻咽癌。这52种“促癌”植物如下:

石粟变叶木细叶变叶木蜂腰榕石山巴豆毛果巴豆巴豆麒麟冠猫眼草泽漆甘遂续随子高山积雪铁海棠千根草红背桂花鸡尾木多裂麻疯树红雀珊瑚山乌桕乌桕圆叶乌桕油桐木油桐火殃勒芫花结香狼毒黄芫花了哥王土沉香细轴芫花苏木广金钱草红芽大戟猪殃殃黄毛豆付柴假连翘射干鸢尾银粉背蕨黄花铁线莲金果榄曼陀罗三梭红凤仙花剪刀股坚荚树阔叶猕猴桃海南蒌苦杏仁怀牛膝

参考

  1. 林贞岑. . 康健杂志. 2003年9月, (58) [2009-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26).
  2. . 南方都市报. 2022-07-05 [2022-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5).
  3. . news.sina.com.cn. [2019-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3).
  4. .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5. . 《山西医药杂志》. 1983, (02期).
  6. . 《时珍国医国药》. 2003, 第14卷 (第11期). ISSN 1008-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16).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