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河

泾河又称泾水渭河支流,发源于中国宁夏六盘山东麓泾源县固原县,流经甘肃,在西安市高陵区境内汇于渭河。

泾河
流域
源頭 
 - 位置宁夏六盘山泾源县固原县
河口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渭河
面積45000 平方公里
流經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本貌
長度455.1 公里

泾河全长455.1公里,流域面积4.5万平方公里。该河一年之内径流量变化极大,且流域内水土流失较严重。夏季多洪水,多泥沙;由于河底多为岩石,枯水季节河水却较清。

泾清渭浊泾渭分明的典故和魏徵梦斩泾河龙柳毅传书的传说。

有古迹郑国渠白渠等。

涇河清濁考證

自古以來關於渭河跟涇河,究竟是“涇清渭濁”?還是“涇濁渭清”?學界看法各有分歧,但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研究涇河的作家李勝靈認為基本上是涇清渭濁,但會隨著人為以及自然等不同因素而有所改變。

西周時期,渭河下游就已發展為農業較發達地區,森林面積逐漸縮小,土壤自然容易受到地表徑流侵蝕,雖然這種現像只限於渭河的下游地區,但已經影響到渭河整體的清澈。而當時的涇河流域,居住在上游的戎人還過著原始的游牧生活,土壤侵蝕較少,因而涇清渭濁。

到了北魏後期涇河上游陸續增置郡縣西魏時又先後在涇河大支流馬蓮河流域設置朔州等三個,涇河上游人口皆較渭河上游稠密,農業耕耘對土壤的侵蝕十分明顯,而唐朝的渭河流域由於吐蕃不斷騷擾,人口顯著減少,原來的森林得已保存,於是又變成涇濁渭清。

唐朝後期,涇河流域除接近源頭的段落以外,其他已經下切到前第三紀基岩。也就是說涇河的河床是石頭底,所以涇河平時是沒有泥沙的。涇河泥沙含量大,集中在雨季汛期,通過侵蝕黃土高原而獲得大量泥沙。因此,若非大雨暴雨之時,河旁山坡沒有被侵蝕的土壤隨水流下,則涇河中所含的泥沙就比較少些。但是渭河流域的情況卻大不相同。渭河流淌在沖積平原上,既沖刷,又淤積,河床是自己堆積製造的,可以自己給自己供沙。唐朝中葉,大量採伐導致長安城中所需用的巨木,已經開始要遠求之於呂梁山西黃河兩岸[註 1]。到了北宋岐山的森林已被摧毀無餘,只剩下一條赭色的土山。由於岐山以西的兩州山林尚相當茂盛,因而也成了採伐的集中地。渭河上游的森林基本消失,於是又再度變成涇清渭濁。

另外,促使唐朝以後渭河轉濁也和當地降水量的變遷有一定關係。從《陝西省自然災害史料》記載的資料顯示,由北宋初年到清朝末年,涇河上游的大雨、暴雨僅有14次,渭河上游則為38次。大雨、暴雨次數多,土壤侵蝕必然嚴重,泥沙順水流下,增加河水的渾濁程度[2]

註釋

  1. 有學者對唐長安大明宮興慶宮木材用量首次進行定量估算,進而分析唐長安城大規模建設對周邊森林植被、河流水系等自然環境所產生的影響,認為要建成大明宮、興慶宮等宮殿,需要砍伐25.5平方公里的森林面積,按整個長安城的面積來估算,建設長安城粗估至少需要消耗1530平方公里的森林,隨著長安人口的逐漸增加,城內建築不斷增多,唐朝統治者對於營繕製度的鬆懈以及奢侈之風的蔓延,官僚貴族大肆營建豪宅,實際上長安城的建設所需林木,遠遠大於上述數字,這就能解釋為何到了唐朝中葉的巨木會供不應求,無木可伐[1]

参考文献

  1. 《唐長安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惡化關係研究》,崔玲、周若祁,2009年,第3期,《華中建築》月刊
  2. 孰清孰濁,涇渭真的分明嗎?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涇水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