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胡桢
汪胡桢(1897年7月12日—1989年10月13日),复姓汪胡,浙江嘉兴人,中国水利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汪胡桢相片

汪胡桢像,位于其嘉兴旧居门前。
汪胡桢于1915年自浙江省立第二中学毕业,后考入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1917年前往美国留学,1923年获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回国后任教于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浙江大学等校。另外还曾担任过太湖水利工程处、浙江省水利局副总工程师,导淮委员会设计主任工程师,整理运河讨论会总工程师,全国经济委员会水利处设计科长,钱塘江海塘工程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副部长、治淮委员会工程部长。1951年作为工程总指挥主持设计了佛子岭水库。1954年,他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9月,他出席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讨论宪法草案,期间并发言[1]。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学部委员)。同年起任水利部北京勘测设计院总工程师。此后又作为总工程师主持了黄河三门峡水库的建设,但这一工程自建造之初起就存在大量争议。1960年出任北京水利水电学院(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院长。1979年任水利部顾问。1989年10月在北京复兴医院逝世。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