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隐帝
汉隐帝刘承祐(931年3月28日—951年1月2日),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沙陀族,后汉第二个皇帝,948年-951年在位。汉高祖干祐元年(948年)正月,刘知远死后,承祐即位,年十八岁。沿用后汉高祖年号干祐。
汉隐帝 | |||||||||||||
---|---|---|---|---|---|---|---|---|---|---|---|---|---|
后汉帝2任皇帝 | |||||||||||||
统治 | 948年3月14日-951年1月2日 | ||||||||||||
前任 | 汉高祖刘知远 | ||||||||||||
出生 | 后唐长兴二年三月初七日 931年3月28日 | ||||||||||||
逝世 | 后汉干祐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951年1月2日 | ||||||||||||
安葬 | 颍陵 | ||||||||||||
| |||||||||||||
政权 | 后汉 | ||||||||||||
父亲 | 汉高祖刘知远 | ||||||||||||
母亲 | 李太后 |
堂侄刘继文墓志载其为“少帝承翰”。
族灭群臣致郭威代汉
当时国事完全取决于重臣杨邠、郭威、史弘肇、王章之手。杨邠总机政,郭威主征伐,史弘肇典宿卫,王章掌财赋,权臣相争,承祐寝食不安。他派郭威镇压起义,平河中节度使李守贞之乱。干祐三年(950年)初夏,契丹寇河北,命郭威镇守邺都(今河北大名)。
然承祐性多猜忌,私下与茶酒使郭允明计划杀大臣,十一月将宰相杨邠、史弘肇、王章等砍死在东厢之下,又将郭威一家全部斩杀。复下诏诛杀正在邺都留守的郭威,召太保符彦卿、泰宁节度使慕容彦超等急速入京。但郭威举兵南下,十六日,抵澶州,十八日驻滑州。二十日,郭威至封丘(今属河南),击败慕容彦超于刘子陂(今河南封丘南)。二十一日(951年1月1日)攻入开封。刘承祐意欲出城亲征,李太后劝他不要莽撞,刘承祐不听。承祐出战兵败,连同苏逢吉、聂文进和郭允明等人向西北奔逃,二十二日(951年1月2日),至赵村,为郭允明所杀。
评价
明末学者王夫之于《读通鉴论》中直接以姓名称呼刘承祐,寓意其不足为中国之主[3],又指刘承祐以为用一纸檄书可以杀拥重兵在外的郭威是以国家大事为游戏,愚蠢至极[4];然而,王夫之亦赞扬他诛杀史弘肇、王章、杨邠等人之举导致「风气以移」、「内难不生」、「天下渐宁」,使代之而起的后周和北宋得以与民休息,进而统一中国[5]。
影视形象
参考文献
- 《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三(周书)·列传三》张彦成,潞州潞城人也......汉祖镇北门,表为行军司马,以隐帝娶其女,特见亲爱
- 《旧五代史·卷一百七(汉书)·列传四》杨邠,魏州冠氏人也......隐帝所爱耿夫人,欲立为后,邠亦以为太速。夫人卒,隐帝欲以后礼葬,邠又止之......
- 《读通鉴论》卷三十‧之十 / 十八
- 《读通鉴论》卷三十‧之十:人心未固,主势不张,而轻用不测之威,翦推戴之臣,杨邠、史弘肇、王章虽死,郭威拥重兵,据雄藩,恩结将吏,权操威福,遽欲以一纸杀之,其以国戏也,愚不可诘矣。
- 《读通鉴论》卷三十‧之十:杨邠、史弘肇斥其主以禁声,而曰「有臣等在」。此而不诛,刘氏其足以存乎?......邠、章、弘肇死,于是风气以移,内难不生,而国有余力,然后吴、蜀、楚、粤可次第而平。故此举也,天下渐宁之始也。刘承祐之死生,国之存亡,不足论也。
前任: 父后汉高祖刘知远 |
中国皇帝 948年—950年 |
继任: 臣后周太祖郭威 |
后汉皇帝 948年—950年 |
继任: 湘阴公刘赟 未正式即位 |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