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邑郡
建置沿革
晋武帝太康十年(289年),进封南宫县王司马承为武邑王[1],分长乐国置武邑国,属冀州,治武邑县(今河北省武邑县),领武邑、武遂、观津三县,后析置武强县。晋惠帝时期,武邑王薨,无后,武邑郡成为长乐国的支郡[2]。
十六国时期,武邑郡相继为后赵及其残存势力(314年-354年)、前燕(354年-370年)、前秦(370年-384年)、后燕(384年-396年)所有。[3]
行政长官
注释及征引文献
- 《晋书》卷3〈武帝纪〉:「〔太康十年〕冬十月壬子,徙南宫王承为武邑王。」
- 《太平寰宇记》卷63〈河北道·冀州〉:「晋泰始元年,封皇叔祖孚为安平王;太康五年,又改为长乐国,立孚曾孙佑为王;十年,割武遂、武邑、观津三县为武邑国,以封南宫王承为武邑王。惠帝时,承薨无后,省还长乐。」
- 牟发松等,2017,《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魏书 卷一百六上 地形志二上第五》
- 《隋书 卷三十 志第二十五》
- 《晋书 卷六十三 列传第三十三》
- 《资治通鉴 卷九十一 晋纪十三》
- 《魏书 卷三十三 列传第二十一》
- 《魏书 卷六十二 列传第五十》
- 《魏书 卷五十六 列传第四十四》
- 《魏书 卷六十一 列传第四十九》
- 《魏书 卷七十八 列传第六十六》
- 《魏书 卷九十四 列传阉官第八十二》
- 《魏书 卷七十九 列传第六十七》
- 《魏书 卷七十二 列传第六十》
- 《北齐书 卷二十二 列传第十四》
- 《晋书 卷一百四 载记第四》:“并前……武邑……十三郡,合二十四郡、户二十九万为赵国,封内依旧改为内史。”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