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盒
《橙盒》(The Orange Box)是Valve公司推出的一款游戏包,该产品收录的游戏可同时在Windows、Xbox 360与PlayStation 3运行。Windows与Xbox 360版本皆于2007年10月10日上市,可以通过市面零售购买或通过Steam购买下载。PlayStation 3版本于2007年12月11日,比较不同的是该版本是由美国艺电制作发行。
橙盒 | |
---|---|
![]() | |
类型 | 第一人称射击 |
平台 | PC、Xbox 360、PlayStation 3、Mac OS X |
开发商 | Valve |
发行商 | 美国艺电(零售) Valve(Steam) |
引擎 | Source引擎 |
模式 | 单人游戏、多人游戏 |
发行日 |
《橘盒》一共收录五款游戏,全部由Source引擎支持。其中收录的《战栗时空2》与《战栗时空2首部曲:浩劫重生》是唯二先前已经发行过的产品,其他三款新游戏包含《战栗时空2》系列续作《战栗时空2:二部曲》、解谜游戏《发送门》与多人连接游戏《绝地要塞2》。原先Valve预计推出一个只收录新游戏的游戏包《黑盒》(The Black Box),不过这个计划最后被取消了。
《橘盒》获得游戏评论家的广泛好评,其中《发送门》更被多数评论家认为是游戏包中最让人惊喜的游戏。PlayStation 3版本的橘盒评价不如其他两个版本,原因在于移植后出现的技术性问题,不过许多缺点已经被升级修正[8]。至2008年11月止,《橘盒》估计已售出超过300万套。
综览
《橘盒》将五款独立游戏集结成一款游戏包发行,这五款游戏分别是《战栗时空2》及其续作《首部曲》、《二部曲》,还有另外两款新游戏《发送门》与《绝地要塞2》。
通过Windows上的Steam集成系统,玩家进行游戏时的详细数据都会被发送回Steam的服务器端作统计,诸如玩家的总游戏时间、玩家在何地点死亡、多人模式的总胜场数都有详细的统计数据,并且会被公布在Steam的网站上[9]。
《橘盒》的三款新游戏《二部曲》、《发送门》与《绝地要塞2》都有其成就系统可供玩家达成,PC版本的《战栗时空2》与《首部曲》由于是先前发行过的产品,所以并没有成就系统,不过Xbox 360上的五款游戏都有其成就系统,总计有99项成就,而《战栗时空2》占多数[10]。这些成就包括杀死一些特定的怪物、累积杀敌数、解除特殊任务等等[11]。现在,PC版本的《战栗时空2》与《首部曲》都有成就系统。
这五款游戏除了《战栗时空2》都有收录游戏记事,玩家可以了解开发者当初是如何开发这些游戏。《发送门》的作者艾瑞克·沃包(Erik Wolpaw)认为游戏记事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所以Valve自从《战栗时空2:消失的海岸线》以来都有在其游戏中收录游戏记事[12]。
《战栗时空2》
2004年发行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是Valve处女作《战栗时空》的续作。剧情接续在前作之后,但背景设置在已经被合成人统治的地球。玩家再次扮演前作主角高登·弗里曼,必须带领人类推翻合成人的暴政。《战栗时空2》佳评如潮,荣获超过35项出版品颁发的「年度游戏大奖」(Game of the Year)[13],评论家主要赞赏游戏剧情、人物图像与物理效果的表现。《战栗时空2》原本只可在Windows上进行游戏,但是借由《橘盒》被移植至Xbox 360与PS3平台上。
《战栗时空2首部曲:浩劫重生》
《战栗时空2》的续作,于2006年发行。游戏剧情直接接在《战栗时空2》后,与前作最大的不同是女主角艾莉丝·凡斯在游戏中几乎伴随着玩家战斗[14]。《首部曲》获得多数评论家的好评[15],但是也因为其剧情长度短和缺乏特色等因素而招致批评[16][17]。身为一款电脑游戏,《首部曲》同样也是借由《橘盒》被移植至Xbox 360与PS3平台上。
《战栗时空2:二部曲》
《首部曲》的续作,该作与前作最大的不同在于该作将焦点放在新的环境、敌人、武器上。游戏的剧情直接接在前作之后,玩家与艾莉丝·凡斯必须抵达白森林与其他重要人物会合[18]。《战栗时空2:二部曲》因为其新的特色,所获得的评价也较前作出色[19]。
参考数据
- Twelker, Eric. . Steam. 2007-09-06 [2010-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04).
- Twelker, Eric. . Steam. 2007-10-10 [2010-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6).
- . IGN. [2010-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1).
- Kozanecki, James. . GameSpot. 2007-10-22 [2010-04-17].
- Raby, Mark. . TGDaily. 2008-10-10 [2010-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12).
- Magrino, Tom. . GameSpot. 2010-04-17 [2007-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2).
- . IGN. [2010-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8).
- . [2010-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12).
- . Valve. [2010-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2).
- Pigna, Kris. . 1Up.com. 2007-11-09 [2010-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9).
- . X360a.org. [2010-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8).
- Sheffield, Brandon. . Gamasutra. 2008-03-25 [2010-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 . Valve. [2010-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6).
- . 1UP.com. [2010-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1-28).
- . Game Rankings. [2010-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7).
- Jojic, Uros. . ActionTrip. 2006-06-07 [2010-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04).
- . Game Revolution. 2006-06-21 [2010-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 Authors list列表中的
|first1=
缺少|last1=
(帮助) - Bramwell, Tom. . Eurogamer. 2006-06-06 [2010-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7).
- . Metacritic. [2010-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23).
- . Game Rankings. [2010-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21).
- . Metacritic. [2010-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9).
- .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2007-12-12 [2010-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28).
- . Shacknews. 2008-01-04 [2010-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4).
- Ocampo, Jason. . GameSpot. 2006-07-13 [2010-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7).
- Berghammer, Billy. . Game Informer. 2007-03-28 [2010-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06).
- . Metacritic. [2010-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11).
- Francis, Tom. . PC Gamer UK. ComputerAndVideoGames.com. 2007-10-10 [2010-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1).
- Burt, Andy. . GamePro. 2007-10-10 [2010-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