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形論術語
點
一個概形 是一個局部賦環空間,故也是拓撲空間,但「 的點」具有三重涵義:
幾何點是古典問題的主角,例如對複代數簇而言,通常說「點」即指幾何點。拓撲空間的點包括一般點的類比(相對於扎里斯基而非韋伊的理論)。藉由米田引理,考慮所有的概形 與所有 -值點,可以將概形 理解為相應的可表函子 ,此觀念是代數幾何發展史上的一大步。
纖維
在格羅滕迪克的相對幾何框架下,一態射的纖維有三重涵義:
- 一個點(拓撲意義下)的逆像。
- 兩個態射的纖維積:對於仿射概形,纖維積對應到環的張量積。
- 幾何纖維:設 為 -概形( 為域), 為一 -態射, 為一幾何點,則 點的幾何纖維定義為相應的纖維積 。
概形之性質
概形的大部分性質都是「局部的」,換言之: 具有性質甲,若且唯若對其任一開覆蓋 ,每個 皆具性質甲;而通常只要對一組開覆蓋驗證即可。這類性質有時也被稱為「扎里斯基局部」的,藉以區別對於其他格羅滕迪克拓撲的情形(如平展拓撲)。
考慮一概形 及一組仿射開子概形 組成的開覆蓋。藉此可將概形的局部性質翻譯為交換環的性質。一個性質甲在上述意義下是局部的,若且唯若相應的環性質在局部化之下不變。
舉例明之,局部諾特概形是能由諾特環的交換環譜覆蓋的概形。由於諾特環的局部化仍為諾特環,局部諾特性確實是上述意義下的局部性質。另一個例子是既約概形,這也是局部性質,因為若一個交換環無冪零元,則其局部化亦然。
分離概形並非局部性質:任何仿射概形都是分離概形,因此任何概形都是「局部分離」的,然而存在非分離的概形。
以下是環的局部性質列表(不全),由此可定義概形的相應性質。以下令 為一概形之開覆蓋。
概念 | 定義 | 例子 | 反例 |
---|---|---|---|
與概形結構相關者 | |||
不可約 | 若一連通概形 (作為拓撲空間)不能表為兩個閉子集的聯集,除非其中一者為 ,則稱之為不可約概形。利用素理想與仿射概形的點的對應,可知連通概形 不可約若且唯若每個 恰有一個極小素理想。凡諾特概形皆可唯一表示為有限個極大不可約閉子集的聯集,這些閉子集稱為其不可約成份。 | 仿射空間、射影空間 | Spec k[x,y]/(xy) = |
既約 | 環 皆為既約環(即:無冪零元素),等價的說法是結構層 沒有冪零的局部截面。代數幾何的一大進步是將代數簇推廣為概形,而概形可能是非既約的。 | 代數簇 (根據定義) | k[x]/(x2) |
整 | 不可約的既約概形稱作整概形。等價的說法是:該概形可由整環的譜覆蓋。嚴格地說,這只在連通概形上才是局部性質。 | Spec k[t]/f, f 為不可約多項式 | Spec A ⊕ B. (A, B ≠ 0) |
正規 | 若每個 都是整閉的,則稱 為正規概形。 | 正則概形、帶有理奇點的曲面 | 帶奇點的曲線 |
與正則性相關者 | |||
正則 | 若每個 都是正則局部環,則稱 為正則概形。 | 域上的平滑代數簇 | Spec k[x,y]/(x2+x3-y3)= |
Cohen-Macaulay | 若 的局部環皆是Cohen-Macaulay環,則稱 為 Cohen-Macaulay 概形。 | 正則概形、 Spec k[x,y]/(xy) | |
與「大小」相關者 | |||
局部諾特 | 每個 皆為諾特環。如果此外更要求該覆蓋為有限覆蓋,則該概形稱為諾特概形。 | 古典代數幾何的大部分對象 | |
鏈 | 若 的任兩個不可約閉子概形 之間的極大鏈都有相同長度,則稱 為鏈概形,這在局部上對應於鏈環。整鏈概形的維度是局部性質。 | 代數幾何的大部分對象 | 見條目鏈環中的反例 |
態射之性質
格羅滕迪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強調「相對」性,亦即置重點於態射的性質。概形範疇有一終對象 ,所以任何概形可以唯一地理解為 -概形,藉此可以從態射性質定義概形本身的性質。
以下令
為概形間的態射。一如既往,以下的性質也是局部的,即:若存在開覆蓋 使得 在 上的限制帶有該性質,則 本身也帶該性質。
與拓撲結構相關的概念
若一個態射在拓撲空間上是開映射,則稱此態射為開態射;閉態射的定義類似。平坦態射皆為開態射。
若 在 中稠密,則稱此態射為優勢態射(英文:dominant morphism,法文:morphisme dominant)。對於仿射概形,優勢態射對應到環的單射同態。
開浸入與閉浸入
- 開浸入:若 同構於一個開子概形的包含映射,則稱之為開浸入。
- 閉浸入:若 同構於一個閉子概形的包含映射,則稱之為閉浸入。閉浸入在局部上對應到環的商同態。閉浸入可以如下刻劃: 是閉浸入,若且唯若 在拓撲空間的意義下是個閉浸入( 是同胚,且 是 中的閉集),而且 是滿射。
- 浸入:閉浸入與開浸入的合成。
開浸入僅關乎拓撲,而閉浸入則與結構層有關。概形的閉子集可以帶有多種閉子概形結構,其中存在一個始對象,使得其結構層不含冪零元,稱為該閉子集對應的既約子概形。
仿射態射與射影態射
若 的仿射開子概形對 的逆像仍為仿射概形,則稱 為仿射態射。用較炫的說法:仿射態射係來自 -代數的整體 構造,這是整體版本的交換環譜。例子包括向量叢。
射影態射的定義類似,此時對應到分次 -代數的整體 構造,另一種等價的刻劃是: 是射影態射,若且唯若它可分解為閉浸入 及自然投影 。
分離態射與真態射
- 分離態射:使得對角態射 為閉浸入的態射,此概念對應到拓撲學中的豪斯多夫空間。
- 真態射:即滿足下列性質的態射
- 分離態射
- 泛閉(即:任一閉浸入 在對 取纖維積後仍為閉浸入)
- 有限型
有限型、擬有限與有限態射
若 有一組仿射開覆蓋 ,使得態射 對應到 ,使得 是有限 -模,則稱此態射為有限態射。
若將上述條件改為: 有一組仿射開覆蓋 ,使得 是有限生成的 -代數,則稱此態射為局部有限型態射;若上述開覆蓋 可取為有限的,則稱之有限型態射。代數幾何中探討的多數態射都是有限型態射。
若 的纖維都是有限的,且是有限型態射,則稱之為擬有限態射。有限態射皆為擬有限態射。
平坦態射
若 在結構層的莖上給出平坦同態,則稱之為平坦態射。視此態射為一族以 的點為參數的概形,則平坦性可詮釋為纖維在變形下的某些良好性質,例如希爾伯特多項式的不變性。
非分歧態射與平展態射
對一點 ,考慮相應的環同態:
令 為 的極大理想,並設
若對所有 , 是 的極大理想,且導出的映射 是有限、可分的代數擴張,則稱此態射為非分歧態射。
平坦的非分歧態射稱為平展態射,此外尚有多種等價定義。在代數簇的情形,平展態射恰好是在切空間上導出同構的態射,這正好是微分幾何中平展態射的定義。
平滑態射
平滑態射對應到拓撲學中的塞爾纖維化映射,在代數幾何中有多種定義:
- 是有限型平坦態射,且 是局部自由 -模,其秩為 。
- 可分解為某個平展態射 及自然投影 之合成。
- 形式判準:對任何交換環 及其理想 ,並滿足 ,則 是滿射。
外部連結
- Crib Sheet: Properties of Morphisms of Schemes, Johan de Jong
文獻
- Grothendieck, Alexandre; Jean Dieudonné. 2nd edition. Berlin;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1971. ISBN 978-3-540-05113-8 (法语).
- Grothendieck, Alexandre; Jean Dieudonné. . Publications Mathématiques de l'IHÉS. 1960, 4: 5–228 [2022-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 Grothendieck, Alexandre; Jean Dieudonné. . Publications Mathématiques de l'IHÉS. 1961, 8: 5–222 [2022-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2).
- Grothendieck, Alexandre; Jean Dieudonné. . Publications Mathématiques de l'IHÉS. 1961, 11: 5–167 [2022-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 Grothendieck, Alexandre; Jean Dieudonné. . Publications Mathématiques de l'IHÉS. 1963, 17: 5–91 [2022-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9).
- Grothendieck, Alexandre; Jean Dieudonné. . Publications Mathématiques de l'IHÉS. 1964, 20: 5–259 [2022-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Grothendieck, Alexandre; Jean Dieudonné. . Publications Mathématiques de l'IHÉS. 1965, 24: 5–231 [2022-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 Grothendieck, Alexandre; Jean Dieudonné. . Publications Mathématiques de l'IHÉS. 1966, 28: 5–255 [2022-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 Grothendieck, Alexandre; Jean Dieudonné. . Publications Mathématiques de l'IHÉS. 1967, 32: 5–361 [2022-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