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义帝
楚义帝(?—前206年),芈姓,熊氏,名心,是秦朝末年的政治人物、楚国宗室,楚怀王之孙,后受原楚国贵族项梁拥立,成为反秦的起义军领袖之一。由于楚国百姓哀怜其祖父楚怀王,他就袭用祖父的称号,自封楚怀王,故后人称楚后怀王或后楚怀王。秦亡后,项羽尊称他为楚义帝。前206年在徙往郴县、通过衡山王吴芮与临江王共敖领国途中,项羽命英布将义帝于江河中刺杀。死因不详,民间相传为溺毙。
楚义帝 | |||||||||
---|---|---|---|---|---|---|---|---|---|
中国统治者 | |||||||||
![]() 连环画《楚汉相争》中的楚义帝画像 | |||||||||
楚国皇帝 | |||||||||
统治 | 前208年6月30日-前206年3月11日 | ||||||||
前任 | 昌平君(战国时代) 无(复国) | ||||||||
继任 | 无(项羽废位) | ||||||||
出生 | 不详 | ||||||||
逝世 | 前206年 | ||||||||
安葬 | 义帝陵 | ||||||||
| |||||||||
政权 | 楚 |
生平
早年
楚亡之后,熊心在乡间地方隐居,以牧羊为生。
立为楚王
秦末民变时,前209年七月陈胜和吴广发动大泽之变,前208年陈胜败死于章邯。项梁知道后,召诸将在薛县商议后事[1]。居鄛人增前往向项梁提出建议,在民间找到楚怀王熊槐之孙熊心,立熊心为楚王,仍号「楚怀王」,定都盱台(今江苏盱眙县),以争取楚人民心。[2]
援赵
项梁在同年的定陶之战中败死于章邯后,在外的楚军返回自保,吕臣军驻扎在彭城东,项羽军驻扎在彭城西,沛公军在砀县[3]。怀王感到害怕,从盱台迁都彭城,自领项羽、吕臣的军队。以吕臣为司徒,以其父吕青为令尹。以刘邦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统领砀郡兵。
赵国数次求援,因齐使者高陵君「显」当时在楚国,经他的推荐,怀王召宋义相谈,很高兴[4]。
于是怀王命宋义为上将军,封项羽为长安侯,号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前往救赵。其余军队将领都听宋义调遣,称为卿子冠军[5]。
项羽因怨恨秦军杀死项梁,请求怀王准许他跟刘邦一起进攻关中[6],怀王诸将以项羽残暴为由,没有同意。[7]而派刘邦西进入关[8]。
影视形象
参考文献
- 《史记》,“项梁闻陈王定死,召诸别将会薛计事。”
- 《史记·项羽本纪》:「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
- 《史记》卷七,“乃与吕臣军俱引兵而东。吕臣军彭城东,项羽军彭城西,沛公军砀。”
- 《史记》卷七,“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
- 《史记》卷七,“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
- 《史记》卷八,“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
- 《史记》卷八,“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强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强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
- 《史记》卷八,“令沛公西略地入关。”
- 《史记》卷八,“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前任: 秦王子婴 |
中国君主 前208年—前206年 |
继任: 西楚霸王 项羽 |
前任: 楚国复国 (堂侄楚昌平君亡国) |
楚国君主 前208年—前206年 |
继任: 楚国再次灭亡 |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