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弦

杨弦1950年11月2日)生于台湾花莲[1][2],台湾民谣歌手,母亲为会计,父亲担任国民党花莲县党部主任委员,于杨弦四岁时过世。父亲逝世后,移居台北,与母亲相依为命[2]

大学时代进入台大农化系[1],在参加合唱团的过程中,打开对音乐的兴趣。后来杨弦便自己买乐谱吉他,自学自唱。研究所时代就读台大海洋研究所,闲暇时会到当时中山北路上的哥伦比亚咖啡厅,观赏胡德夫等人的演唱[3][4],有些时候杨弦也会登台献唱一些英文歌曲。

民歌运动的推手

1970年代,正逢迁移至台湾的中华民国政权国际地位低落之际,既丧失在联合国代表中国出席的资格,美国也不再承认其中国代表政府地位[5]。而岛内青年学子,依旧迷恋西洋文化不可自拔。在这样的情愫下,一股对自我文化反思的声浪渐渐漫布。厌倦了「风花雪月」的国语流行歌曲,和非自身文化的西洋歌曲后,杨弦开始尝试创作不同过往的歌谣。他以余光中的诗作乡愁四韵为词[6],为之谱曲,1974年夏天时,于胡德夫的个人演唱会上发表。用吉他配合钢琴与小提琴的方式来演奏,并邀请了余光中至现场观赏。余光中对杨弦大胆的尝试相当满意[7]。在受到余氏的激励与肯许下,杨弦将余光中诗集《白玉苦瓜》中其他的诗作,继续用「以诗入歌」的方式谱曲[8]。1975年6月6日,在台北中山堂,以「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的名义开唱[9]。前半场演唱英文歌曲,后半场则是以余光中的诗歌作为主轴。共计九首余氏诗作,经过谱曲后都收入进杨弦首张专辑《中国现代民歌集》内。这张专辑被公认为是第一张有资格称作「民歌」的专辑。首版三万张,于一个月内销售一空,四个月内再版三次[1],足可见杨弦这场演唱会的影响力。

杨弦的作品风格,既带有中国传统艺术的气息,也吸收了美国民谣与乡村歌曲的元素,这在1970年代的台湾是前所未见的创作形式。也因为跳脱了既有的民谣创作模式,杨弦与余光中的作法,引起了传统音乐学院派人士的非议,展开了当时台湾乡土文学论战之外,另一场对「中国现代民歌」的论战[10][11]。这种情况,在1976年,杨弦附中时期的同届同学,亦同是哥伦比亚咖啡厅文艺班底的李双泽,高呼「唱自己的歌」之后,正式进入了校园民歌的时代。[10][12]正当民歌运动如火如荼的展开时,被誉为「现代民歌之父」的杨弦,在1977年发行了第二张个人专辑《西出阳关》,开了两场「暂别」演唱会,就离开了流行音乐市场,赴美进修中医。[13]

后续发展

1982年,杨弦母亲逝世,他就移居美国,用四年时间攻读旧金山针灸大学东方医学博士学位,并自己开创了「宝生」健康食品公司,担任总裁[1]

在发行完《西出阳关》后,杨弦不再把音乐创作当成生命最大的目标,而是闲暇有感时一种抒发的管道。像是天安门事件后,杨弦写了一系列的歌,如《妈妈我们都是为了您》、《妈妈我饿了》、《抗暴谣》等,展现出自己的想法。2002年、2004年与2005年,在台北的民歌演唱会上,也可见到杨弦登台的身影。2008年9月26日,为余光中祝寿的「诗与歌的回旋曲-庆祝诗人余光中八十大寿民歌演唱会」中,杨弦与民歌时期诸位大将:李建复包美圣苏来等人,皆出场献唱,对民歌运动的启蒙与催生者致敬。[14]

参考资料

  1. 张怡文. . 中时新闻网. 2016/05/18 [2023-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3) (中文(中国大陆)).
  2. 精选书摘. . The News Lens 关键评论网. 2020-08-09 [2023-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3) (中文(台湾)).
  3. . zgt.china.com.cn. [2023-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3).
  4. 国际化,双语编排,文化集成,全球华人的杂志, 台湾光华杂志 Taiwan Panorama |. . 台湾光华杂志 Taiwan Panorama | 国际化,双语编排,文化集成,全球华人的杂志. [2023-10-16] (中文(台湾)).
  5. . BBC News 中文. [2023-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3) (中文(繁体)).
  6. . nrch.culture.tw. [2023-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3).
  7. . 端传媒 Initium Media. 2017-12-25 [2023-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4) (中文(繁体)).
  8. . Yahoo News. 2016-06-06 [2023-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6) (中文(台湾)).
  9. 中华民国文化部. . memory.culture.tw. [2023-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3) (中文(台湾)).
  10. 陈, 怡津. . 台湾博硕论文. 2022-06-24 [2023-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0) 静宜大学中国文学系学术论文.
  11. . Yahoo News. 2018-06-30 [2023-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0) (中文(台湾)).
  12. 公共电视. . 公共电视. [2023-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3) (中文(台湾)).
  13. . nrch.culture.tw. [2023-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3).
  14. . catalog.digitalarchives.tw. [2023-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