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托銀鮫屬
棘托銀鮫屬(學名:)為已滅絕的銀鮫,化石發現於美國蒙大拿州的熊谷石灰岩礦床,為目前已知最古老的銀鮫目物種之一。
棘托銀鮫屬 化石时期:晚密西西比世, | |
---|---|
梅氏棘托銀鮫(E. meltoni)化石 | |
棘托銀鮫屬復原模型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软骨鱼纲 Chondrichthyes |
目: | 銀鮫目 Chimaeriformes |
亚目: | †棘托銀鮫亞目 Echinochimaeroidei |
科: | †棘托銀鮫科 Echinochimaeridae |
属: | †棘托銀鮫屬 Echinochimaera Lund, 1977[1] |
種 | |
分類學
棘托銀鮫屬的學名「Echinochimaera」由希臘語的εχινό(echino),意思為棘刺;以及其所屬銀鮫目銀鮫屬的英文名chimaera所組成[1],為現存銀鮫的近親。
物種
目前已知棘托銀鮫屬包含有兩種,化石均發現於美國蒙大拿州的熊谷石灰岩礦床,地層年代為密西西比世晚期,即謝爾普霍夫期[3]。
兩個物種均具有球狀的身體與槳狀的尾鰭、巨大的胸鰭、兩個背鰭、以及與腦顱癒合的下顎[4]。槳狀尾鰭意味著牠們既非掠食者也無法以較快的泳速游動[5][6]。
梅氏棘托銀鮫 E. meltoni
梅氏棘托銀鮫最初由艾德菲大學古生物學家理查·隆德[7]於1977年[1][3]發表並命名。梅氏棘托銀鮫的化石呈現了十分明顯的兩性異形,雄性體長約為150 mm(5.9英寸),而雌性體長則僅有70 mm(2.8英寸)(幼年個體體長約為13至20 mm(0.51至0.79英寸))。大體上,雌性梅氏棘托銀鮫的體長約僅有雄性個體的一半[5]。除此之外,雄性個體具有四對突出的棘刺可用於抵禦掠食者,而雌性個體則缺乏此特徵[6]。
斯氏棘托銀鮫 E. snyderi
斯氏棘托銀鮫由理查·隆德於1988年發表命名,所依據為數具體長均小於90 mm(3.5英寸)的幼年個體化石。斯氏棘托銀鮫與梅氏棘托銀鮫的差異包括:魚鰭的細部特徵、下顎外型以及前側具有牙齒而非牙骨板。此外,在這之後發現的斯氏棘托銀鮫成年個體化石較梅氏棘托銀鮫具有更大的體型[8]。
參考文獻
- . [2009-09-25].
- . [2009-09-25].
- . 2007-11-01 [2009-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28).
- . Discovery Education. [2009-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2-10).
- Lund, Richard. . Environmental Biology of Fishes (Springer Netherlands). 1990, 27 (1): 1–19. ISSN 1573-5133. doi:10.1007/BF00004900.
- . 2006-02-01 [2015-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2).
- . 2006-11-16 [2009-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08).
- . [2009-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29).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