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鼯鼠
棕鼯鼠(学名:)属于啮齿目的松鼠科。分布东南亚地区、喜马拉雅山脉南北两侧山麓与中国中部,使用的栖地多样,包含森林、农作木林以及较开阔的地区。[1][2]是体型最大的树栖型松鼠之一,各地族群外貌有些许差异,依分布地区又区分为数个亚种,各亚种背部的毛色皆带有程度不一的红棕色与毛色较浅的腹部。分布于巽他古陆的族群,其外表大致符合上述,但是其分类地位仍有歧异,不同的发表将巽他古陆的族群归类为另外一个物种,或者是独立的物种。[1][3] 与其他的飞鼠相似,棕鼯鼠主要为夜行性,能够在树间以滑翔的方式移动,借由展开连接前肢、后肢与尾巴的皮膜,能够滑翔相当远的距离(但与鸟类和蝙蝠的「飞翔」不同)。[2][4]为草食性动物,雌性棕鼯鼠一胎可产一或两只子代。[4]即使面对栖地丧失与猎捕压力,整体的族群数量仍能维持,目前于红皮书的保育等级为:无危(least concern)。[1]
棕鼯鼠![]() | |
---|---|
![]() | |
科学分类 ![]()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哺乳纲 Mammalia |
目: | 啮齿目 Rodentia |
科: | 松鼠科 Sciuridae |
属: | 鼯鼠属 Petaurista |
种: | 棕鼯鼠 P. petaurista |
二名法 | |
Petaurista petaurista (Pallas, 1766) | |
![]() | |
Range in red as reported by the IUCN, but see text |
分布、外观与分类
棕鼯鼠是体型与体长最大的鼯鼠之一,体长为28.5—55公分(11英吋—1英尺9.5英吋);尾长为34—63公分(1英尺1.5英吋—2英尺1英吋);体重为990—3,200公克(2.2–7.1磅)。[2][5]在各地区的雄性体型大至上比雌性来得小,体重也较轻。[4][6] 由外观与分布地区的差异,棕鼯鼠被分为数个亚种。[2]部分亚种曾经被处理为印度大鼯鼠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P. philippensis)、红白大鼯鼠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P. alborufus)或斑点大鼯鼠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P. elegans)的亚种,或者是自成一个物种。在1980年以前,当时部分发表将印度大鼯鼠视为棕鼯鼠的一个亚种。[3]
亚种
- 棕鼯鼠海南亚种(学名:),G. Allen于1925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7]
- 棕鼯鼠泰国亚种(学名:),Bonhote于1900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西部、西南部)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泰国。[8]
- 棕鼯鼠越南亚种(学名:),Bourret于1942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东南部)、广西(西南部)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越南。[9]
- 棕鼯鼠贡山亚种(学名:),Pen et Wang于1981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高黎贡山)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贡山。[10]
- 棕鼯鼠四川亚种(学名:),Howell于1927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四川(南部)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宜宾西北。[11]
- 棕鼯鼠福建亚种(学名:),G. Allen于1925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广西、福建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建永安。[12]
参考文献
- Duckworth, J.W. .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6 [14 February 2020].
- Jackson, S.M. . CSIRO Publishing. 2012: 112–135. ISBN 9780643092600.
- Jackson, S.M.; R.W. Thorington Jr. . Smithsonian Contributions to Zoology. 2012, 638: 1–117.
- Thorington, Jr., R.W.; J.L. Koprowski; M.A. Steele; J.F. Whatton. .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12: 116–122. ISBN 978-1-4214-0469-1.
- Jackson, S.M. . Mammal Rev. 1999, 30 (1): 9–30.
- Lee, P.-F.; Y.-S. Lin; D.R. Progulske. . American Society of Mammalogists. 1993, 74 (4): 982–989. doi:10.2307/1382437.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