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色
桃色是一种明亮的淡红色,可以由赤色(或洋红色)与白色混制而成,或者泛指某种与桃相关的色系;命名缘由来自于桃花的颜色,但现今有时会和起源于桃子果肉的蜜桃色或桃子果皮的岩桃色混淆。
桃色 | |
---|---|
网页颜色 | #f47983 |
RGBB (r, g, b) | (244, 121, 131) |
CMYH (c, m, y) | (4, 53, 49) |
CMYKH (c, m, y, k) | (0, 50, 46, 4) |
HSL (h, s, l) | (355°, 85%, 72%) |
HSV (h, s, v) | (355°, 50%, 96%) |
HWB (h, w, b) | (355°, 47%, 4%) |
数据源 | color-name.com |
B:代表值域介于0~255之间 | |
H:代表值域介于0~100之间 | |
![]() |
下述条目涉及颜色调配设置。依浏览环境而定,颜色可能无法正确显示。 |
概述

「桃色」一词源于桃花的颜色。
桃色为柔和明亮的淡红,是比粉红略鲜润的颜色。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朱注:兴也。桃、木名。华红实可食。夭夭、少好之貌。灼灼、华之盛也。
奈何夭桃色,坐叹葑菲诗。
桃树源生自中国,是蔷薇科李属落叶小乔木,3至4月为开花期。而描绘与桃相关色彩的文献,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诗经》中〈桃夭〉一诗,即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把女子比喻为鲜花;而「灼灼」是形容桃华[注 1]其色明盛如火[引 1],由此可溯源桃色命名是指称花色的明亮偏红色。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而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桃色」一词通常指的是桃花盛开的娇艳样貌,并非一种色彩;反而
在日本,桃色是古典传统颜色,在粉红色(日语:,即为英语的Pink)一词尚未出现前,
注解
- 华为「花」的古字。
数据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