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京子
林京子(日语:/ Hayashi Kyōko,1930年8月28日—2017年2月19日[1]),本名宫崎京子,是一位出身长崎、幼年成长于上海虹口的小说家与散文家。1975年,她以描写长崎被爆者的作品《祭祀的广场》(日语:,或译《祭场》)获颁芥川奖[2],随后因写作诸多相关主题作品为人所知。[3][4][5]
生平
1930年,宫崎京子出生于长崎市东山手町。因父亲工作关系,她在不足一岁时就与家人一同迁居上海虹口密勒路(现称峨嵋路)上一弄堂。此后,附近的黄浦江周围地区是她成长的主要环境。[3]
1932年及1937年,她在一·二八事变及淞沪会战发生前后被送回长崎躲避战祸。[3]
1945年2月,她的父亲因获知日本可能将战败,让妻子先携带她与姐妹回日本。因上海与长崎间的海域已遭美军封锁,他们由陆路经满洲国及朝鲜,再乘船前往长崎。抵达谏早后,母亲欲将她转入当地中学就读,但遭校长排斥拒绝;后转入长崎高等女学校。[3]
入学后,她因口音与语言理解差异与同学产生隔阂。不久,她又在当地经历长崎原爆;此后,她因身为被爆者屡遭歧视与排挤。[3]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发表后,她开始期盼再访上海,但同时也因日本社会的反应与儿时记忆的链接而感到犹豫。此后,在社会潮流与氛围中,她开始撰写以儿时记忆为题材的作品,1975年凭借《祭场》获得第77届芥川奖,并在1979年发表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米歇尔的口红》(日语:);在《米歇尔的口红》中,她写出了对上海的眷恋,也使用儿童的视角描绘出其中不同角色的多重空间与权利角力关系[6]。[7][3]
1981年8月,她借由参加旅行团重返上海,并在返回日本后写成长篇小说《上海》(日语:);其中,她借由小说叙述者描绘了自己在再访上海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同时,她因日本反核运动的社会内部纷争、在美国生活的经验、冷战的局势、中日关系的变化等,她对于相关事物的看法逐渐深广。[7][3]
语录
- 「我一直认为,原子弹和放射性物质的问题是全人类的问题,是事关每一个人生命的问题。」[8]
参考数据
- . 产経新闻. 2017-03-01 [2017-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30).
- 林雪星. . 台湾日本语文学报. 2014-06-01, (35) [2019-12-30]. ISSN 1727-2226 请检查
|issn=
值 (帮助). doi:10.6205/jpllat.35.2014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0). - . Openbook阅读志. [2019-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9) (中文(繁体)).
- 自由评论网. . talk.ltn.com.tw. [2019-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30).
- . wap.cnki.net. [2019-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30).
- 林京子. . 讲谈社. 2001. ISBN 978-4-06-198243-7 (日语).
- 林雪星. . 淡江日本论丛. 2013-12-30 [2019-12-30]. ISSN 2075-356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30).
- . [2019-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30)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