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仁山
杨仁山(1837年—1911年),名文会,字仁山,安徽石埭(今安徽池州石台)人。清朝末年佛教居士,中国近代佛教复兴运动的奠基人,被尊称为“近代中国佛教复兴之父”。杨仁山孙女为杨步伟,中国语言学家赵元任妻。
| ||
---|---|---|
![]() | ||
出生 | ![]() 安徽石埭(今安徽池州石台) | |
圆寂 | ![]() | |
国籍 | ![]() |
年谱
杨仁山出身官宦世家,其父杨朴庵,与曾国藩是同年的进士。但是杨自小不喜欢举业,喜爱击刺任侠,太平天国之乱时,曾襄助曾国藩办理军粮事务。精于工程事业,但富于民族情感,不愿为官,曾国藩、李鸿章「咸以国士目之」,后服职于江宁筹防局。
同治年间,杨仁山移居杭州时,曾想娶一名杭州姑娘为妻,但受到母亲及正室的反对,只同意让他纳为妾,后遂作罢。但经此事后,杨终日闷闷不乐,漫步西湖。在杭州书店中,见到《大乘起信论》,大为激赏,从此嗜读佛教经典,开始他的佛教事业。
同治五年(1866年),移居南京,创立金陵刻经处。
光绪二年(1878年)受聘曾纪泽幕府,1880年(光绪四年)随曾纪泽出使欧洲。
光绪12年(1886年),随刘芝田出使英法,Holmes Welch 说他是第一个到过欧洲的中国佛教徒。在光绪12年的出使中,他在伦敦结识了日本学者南条文雄,归国后与他密切合作,将在中国已失传的佛教经典,重新自日本传回中国,并编印出版。希望振兴佛教[1][2],以佛教振兴中国,作〈支那佛教振兴策〉[3]。
光绪34年(1908年),在金陵刻经处之下,创建祇洹精舍,这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化的佛学教育机构。但因经费短缺,两年后停办。
死于宣统辛亥年(1911年)阴历八月十七日,武昌起义前数日,享寿七十八岁。
佛学思想
以「行在弥陀,教尊贤首」知名,平生志在诸宗并弘[4]。
著作
- 《杨仁山居士遗着》 金陵刻经处 1919年印行,台湾文海出版社复印出版二册。其书计含「大宗地玄文本论略注」、「佛教初学课本」、「十宗略说」、「观无量寿佛经略论」、「论语发隐」、「孟子发隐」、「阴符经发隐」、「道德经发隐」、「冲虚经发隐」、「南华经发隐」、「等不等观杂录」、「阐教编」共十二种。
参考资料
- 杨仁山《等不等观杂录》〈般若波罗蜜多会演说一〉:「本朝初年,禅宗鼎盛,著述家纯疵间出。近世以来,僧徒安于固陋,不学无术,为佛法入支那后第一堕坏之时。」
- 杨仁山《等不等观杂录》〈般若波罗蜜多会演说四〉:「支那国中,自试经之例停,传戒之禁驰,渐至释氏之徒,不学无术,安于孤陋,今欲振兴,必自开学堂始。五印度境为佛教本源,大乘三藏所存无几。欲兴正法,必从支那藏经重译梵文。先须学习语言、文本,方可成此大业也。」
- 杨仁山《等不等观杂录》〈支那佛教振兴策二〉:「欲以宗教传于各国,当以何为先?统地球大势论之,能通行而无悖者,莫如佛教。」「从印度入手,然后遍及全球。庶几支那声名文物,为各国所器重,不至贬为野蛮之国矣。」
- 姚彬彬. (PDF). 中华佛学研究. 2011 [2017-11-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8-28).
关于杨仁山的生平,经蓝吉富整理,可见的文献数据如下:
- (一)杨仁山居士事略:作者不详,载在「杨仁山居士遗书(一)」,文海出版社。
- (二)杨居士塔铭(简称「塔铭」:沈曾植撰,闵尔昌「碑传集补」逸民类,卷卅七。
- (三)杨仁山居士别传(简称「别传」):张尔田撰,闵尔昌「碑传集补」卷卅七。
- (四)清代七百名人传(简称「名人传」):蔡冠洛编,世界书局。
- (五)杨仁山居士传(简称「欧传」):欧阳渐撰,载在苏渊雷所编之「学思文粹」中。
- (六)先祖仁山公之生平:赵杨步伟撰,菩提树月刊九十五期。
- 于凌波. . 新文丰出版社. 1994. ISBN 9571713023.
外部链接
- 杨仁山与金陵刻经处
- 杨仁山与现代中国佛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杨文会的编藏思想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杨仁山着佛学书目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于凌波《杨仁山居士评传》补正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