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带

束带和服的一种,是公家的正装,为平安装束的一种也被称为“昼装束”。属于东亚传统服装圆领的一种。

绢本着色束带织田信长像(神户市立博物馆蔵,重要文化财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
假名
平文式罗马字

概要

日本自奈良时代仿效唐代制度设立朝服制度,根据《养老律令·衣服令》,天皇上朝以及大小诸会,服黄栌染衣。日本皇太子服黄丹衣,亲王紫衣。诸臣一位至八位依据唐宋公服制度,分别衣紫、绯、绿、缥。[1][2]中世以降日本位袍如明代官服,世族最贵者黑色。而余皆红色。[3]幕府时代,公方四位以上黑袍,五位绛袍。[4][5]

组成

束带从内到外由下袭半臂组成,并在袍外腰部系一条皮革腰带,即石带。袴分有大口袴表袴两种,表袴需穿着在大口袴之外。戴,穿(),怀藏帖纸()、桧扇,手执公卿殿上人要在腰间挂鱼袋

束带的穿着有文官、武官之别。文官以及三品以上武官身着缝腋袍(),头戴垂缨。四品以下武官身着阙腋袍(),头戴卷缨。另外,武官、中务省官员以及获勅许的参议以上官阶的文官可佩大刀。佩大刀时,要将刀用平绪()绑在腰间。

特征

下袭的背面部分很长,穿着时会像燕尾一样拖在地上。这部分称作「裾」(),是束带的一大特征。由于裾的长短代表着身份的贵贱,部分下袭经演变变得过长,于是裾与下袭分离,称作别裾。着别裾时,先穿上下袭,再将别裾的带子系在腰间。天皇皇太子的下袭的裾并没有与本体分离。另外,还有一种很短的裾称作才着(),用于地下官人穿戴。

在冬天,由于文官所穿的缝腋袍的肋旁是封闭的,从外观上看不出里面有无穿上半臂,所以文官在着装时通常将半臂省去。在夏天,换上较薄的缝腋袍后,由于可透过袍看到里面有无穿上半臂,因此需穿上;然而在近代,通常在夏天也不穿着半臂。

位阶

品级正服略服祭服
天皇黄栌染文铜竹凤凰麒麟袍(里平绢)、红文小葵绫襦、红文四葵绫中单、红生绢大口袴、白表袴缝腋袍白绢、白绢袴
皇族缝腋袍黑绫云鹤纹、红绫中单、云纹紫袴小直衣、云纹紫袴
四位以上至公爵缝腋袍黑平绢唐草纹、红绫中单、藤丸紫袴狩衣
五位缝腋袍赤绫、红绫中单、平绢紫袴
六位以下缝腋袍绿绫无纹、红绫中单、白或浅黄平绢袴
无位缝腋袍黄平绢无纹、红绫中单、白布袴缝腋袍白绢(无里子)、白绢袴

图集

注释

    参见

    参考文献

    1. 《养老律令·衣服令》“诸臣礼服:三位以上。浅紫衣。四位。深绯衣。五位。浅绯衣。六位。深绿衣。七位。浅绿衣。八位。深缥衣。初位。浅缥衣。”
    2. 《续日本纪》“诸王・诸臣一位者、皆黒紫。诸王二位以下。诸臣三位以上者、皆赤紫。直冠上四阶深绯。下四阶浅绯。勤冠四阶深绿。务冠四阶浅绿。追冠四阶深缥。进冠四阶浅缥。皆漆冠。绮帯。白袜。黒革靴。其袴者。直冠以上者皆白缚口袴。勤冠以下者白胫裳。”
    3. 姜弘重,《东槎录》:“其言考今观所谓公服。略如我国团领之制。而袖广如僧衫。旁无衽杀。但有两旁直缝。又为帖缝衣腰前后各七八寸许。以垂之。亦无所带。其色有红黑之差。世族最贵者黑色。而余皆红色。
    4. 《幕朝古事谈》
    5. 《台德院殿御实纪》卷三十九:“御袍。曲尘。靑色帛。生气御袍。或御引直衣。御小直衣等之事。仙洞御袍。赤色。橡。或甘御衣。大臣袍橡。异文小直衣。亲王袍橡。小直衣。公卿着禁色杂袍。虽殿上人大臣息。或孙。听着禁色杂袍。贯首。五位藏人。六位 藏人着禁色。至极﨟着曲尘袍。是申下御服之仪也。晴时者虽下﨟着之。袍色四位以上橡。五位绯。地下赤色。六位深绿。七位浅绿。八位深缥。初位浅缥。袍之纹 辔唐草轮无。家家以旧例着用之。”

    书目

    • 佐多芳彦 「公武服制の成立と展开(「朝服」と「束帯」―用例からみた平安初期公家服制)」 『服制と仪式の有职故実』 吉川弘文馆
    • 津田大辅 「平安时代前期服饰复元の可能性--考证の方法と男子装束の复元」 古代文化研究16 岛根県古代文化センター 2008年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