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渐
杜渐(英语:,1934年2月19日—2022年7月23日),本名李文健[1],曾用笔名李幻予[2],是一位香港作家、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主要撰写科幻和推理小说[3][4],并曾翻译多本国外科幻作品和创办《开卷》、《科学与科幻》等文学期刊,大力推动香港科幻小说发展[5],获他提携的包括香港作家谭剑。他亦曾出任《大公报》和《新晚报》编辑[6]。
李文健 | |
---|---|
![]() 1980年代初的杜渐,摄于北京 | |
出生 | ![]() | 1934年2月19日
逝世 | 2022年7月23日![]() | (88岁)
暱称 | 杜渐 |
职业 | 作家、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 |
国籍 | ![]() |
教育程度 | 中山大学中文系 |
母校 | 岭南小学、圣士提反书院、中山大学 |
生平
早年
杜渐本名李文健,于1934年2月19日在香港出生(另有说为1935年旧历2月29日生)[6]。他的先祖为满清武官[7][8],而外祖父潘达微是兴中会成员,曾策划和参与黄花岗起义,事败后逃到香港,并从事杂志编辑和摄影美术工作[1][7]。杜渐的父亲李崧则是一位医生,曾于1949年创办专门为工人服务的医务所,担任了义务医生30多年[7][9]。杜受到家人影响,自幼充满革命情怀和热情,并在未满14岁时已加入中共在香港创建的地下组织青年团[7]。他亦非常热爱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均有涉猎[5],因此被友人戏称为「书痴」[10]。杜先后入读岭南小学和圣士提反书院[6],并在1951年只身移居中国大陆,希望能协助建设新中国[7]。杜后来入读中山大学中文系,作家温绍贤是其同窗[10],并于1960年毕业[11]。
文革期间
杜渐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编辑工作[11]。直至文化大革命爆发,杜初时有参与反右运动[7][8],但在一次为了一名被批斗的妇人申冤后被打成右派份子[7][8],并遭关押他的红卫兵轮奸[12]。杜随后被指派到农村参加社教运动,并经历了大跃进所造成的饥荒[7][8]。1971年,杜因饱受折磨并以母亲病重为由返回香港[6]。杜在文革时期的经历大大改变了他日后的政治主张和写作风格[7][8]。
写作生涯
杜渐返回香港后,他曾短暂在父亲的医务所工作[6]。由于过去在中国大陆有很多书籍都被禁止流入令杜无法阅读,因此他希望能担任翻译,亲自寻找世界各地的好书阅读。杜遂到《新晚报》求职,并以翻译一部纪伯伦的小说作为试稿,获总编辑罗孚亲自应聘[6]。杜随后由于《大公报》缺人而调往该报副刊工作。总编辑陈凡当时为他取了笔名「杜渐」,意思为「防微杜渐」[6]。
杜后来创办了文学期刊《开卷》,又应香港三联书店的邀请担任《读者良友》的特约编辑[13]。1980年,在《开卷》第10期发表了题为《谈谈中国科学小说创作的一些问题》的文章,剖析当代中国的科学文艺小说面临失败的原因,引起了全国关注[13]。杜在往后大力推广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和普及,包括翻译哈里·哈里森的《太空潜艇》等数十部国外作品[14]、撰写评论,以及联系全国的科幻作家举办研讨会[13]。他亦撰写了多部科幻小说集,涉及的题材和学科领域广泛,例如以宇宙航行为主题的《宇航历险记》和以基因工程为主题的《基因再造计划》等[13],被评价为早期中国科幻小说发展的推手[13][15]。杜在1990年创办文学丛刊《科学与科幻》[2],亦分别在1991年和1994年出版了《世界科幻文坛大观》和《侦探推理小说谈趣》等文学论着[6]。香港科幻会会长李伟才曾评论指「在香港,没有一个人在推动科幻小说方面比杜渐做得更多」[16]。
著作
- 《亚非拉文学新潮》(1976)[6]
- 《当代外国作家与作品》(1980)[6]
- 《书海夜航》(1980、1984)[17]
- 《世界科幻文坛大观》(1991)[17]
- 《书痴书话》(1992)[6]
- 《逃出恐龙世界》(1993)[2]
- 《黑龙三角》(1994)[2]
- 《女娲王国探密》(1994)[2]
- 《即食面谋杀案》(1994)[2]
- 《侦探推理小说谈趣》(1994,增订版2019)[6]
- 《基因再造计划》(1997)[13]
- 《宇航历险记》(1997)[13]
- 《机器人传奇》(1997)[13]
- 《雪山血魔》(1997)[13]
- 《缩形实验》(2001)[13]
- 《地底城的秘密》(2014)[13]
- 《重返大地世界》(2014)[13]
- 《岁月黄花——三代人的求索》(2014)[6][10]
- 《长相忆:师友回眸》(2015)[19]
- 《侦探书话》(2019)[18]
参考数据
- 耶格. . 明报. 2022-08-30 [2022-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7).
- 谭剑. . . 盖亚文化. 2019: 290-292. ISBN 9789863194644.
- 洪嘉. . 端传媒. 2019-07-17 [2022-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2).
- 梁希贤. . 香港商报. 2019-07-17 [2022-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4).
- 清君. . 香港01. 2019-07-15 [2022-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7).
- 郑政恒. . 明报. 2022-08-28 [2022-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4).
- 舒心. . 自由亚洲电台. 2015-01-09 [2022-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7).
- 周蜜蜜. . 灼见名家. 2022-09-26 [2022-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4).
- . am730. 2020-05-28 [2022-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4).
- 李怡芸. . 中国时报. 2014-07-03 [2022-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4).
- . 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 [2022-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8).
- 沈旭晖. . 2022-08-17 [2022-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4).
- 金涛. . 光明网. 中华读书报. 2022-09-14 [2022-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4).
- 谭剑. . . 盖亚文化. 2019: 283. ISBN 9789863194644.
- . 头条新闻. 2019-07-18 [2022-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6).
- 李伟才. . . 现代教育研究社. 1991. ISBN 9789621122162.
- 许定铭. . 大公报. 2008-11-25 [2022-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4).
- 草草. . 文汇报. 2019-07-04 [2022-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7).
- 黄仲鸣. . 文汇报. 2022-09-27 [2022-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