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漸

杜漸英語:1934年2月19日—2022年7月23日),本名李文健[1],曾用筆名李幻予[2],是一位香港作家、翻譯家和文學評論家,主要撰寫科幻推理小說[3][4],並曾翻譯多本國外科幻作品和創辦《開卷》、《科學與科幻》等文學期刊,大力推動香港科幻小說發展[5],獲他提攜的包括香港作家譚劍。他亦曾出任《大公報》和《新晚報》編輯[6]

李文健
1980年代初的杜漸,攝於北京
出生(1934-02-19)1934年2月19日
 英屬香港
逝世2022年7月23日(2022歲—07—23)(88歲)
 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
暱稱杜漸
職業作家、翻譯家和文學評論家
國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
教育程度中山大學中文系
母校嶺南小學聖士提反書院中山大學

2022年7月23日,杜漸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逝世,享年88歲[1]

生平

早年

杜漸本名李文健,於1934年2月19日在香港出生(另有說為1935年舊曆2月29日生)[6]。他的先祖為滿清武官[7][8],而外祖父潘達微是興中會成員,曾策劃和參與黃花崗起義,事敗後逃到香港,並從事雜誌編輯和攝影美術工作[1][7]。杜漸的父親李崧則是一位醫生,曾於1949年創辦專門為工人服務的醫務所,擔任了義務醫生30多年[7][9]。杜受到家人影響,自幼充滿革命情懷和熱情,並在未滿14歲時已加入中共在香港建立的地下組織青年團[7]。他亦非常熱愛閱讀,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均有涉獵[5],因此被友人戲稱為「書痴」[10]。杜先後入讀嶺南小學聖士提反書院[6],並在1951年隻身移居中國大陸,希望能協助建設新中國[7]。杜後來入讀中山大學中文系,作家溫紹賢是其同窗[10],並於1960年畢業[11]

文革期間

杜漸大學畢業後一直從事編輯工作[11]。直至文化大革命爆發,杜初時有參與反右運動[7][8],但在一次為了一名被批鬥的婦人申冤後被打成右派份子[7][8],並遭關押他的紅衛兵輪姦[12]。杜隨後被指派到農村參加社教運動,並經歷了大躍進所造成的饑荒[7][8]。1971年,杜因飽受折磨並以母親病重為由返回香港[6]。杜在文革時期的經歷大大改變了他日後的政治主張和寫作風格[7][8]

寫作生涯

杜漸返回香港後,他曾短暫在父親的醫務所工作[6]。由於過去在中國大陸有很多書籍都被禁止流入令杜無法閱讀,因此他希望能擔任翻譯,親自尋找世界各地的好書閱讀。杜遂到《新晚報》求職,並以翻譯一部紀伯倫的小說作為試稿,獲總編輯羅孚親自應聘[6]。杜隨後由於《大公報》缺人而調往該報副刊工作。總編輯陳凡當時為他取了筆名「杜漸」,意思為「防微杜漸」[6]

杜後來創辦了文學期刊《開卷》,又應香港三聯書店的邀請擔任《讀者良友》的特約編輯[13]。1980年,在《開卷》第10期發表了題為《談談中國科學小說創作的一些問題》的文章,剖析當代中國的科學文藝小說面臨失敗的原因,引起了全國關注[13]。杜在往後大力推廣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和普及,包括翻譯哈里·哈里森的《太空潛艇》等數十部國外作品[14]、撰寫評論,以及聯繫全國的科幻作家舉辦研討會[13]。他亦撰寫了多部科幻小說集,涉及的題材和學科領域廣泛,例如以宇宙航行為主題的《宇航歷險記》和以基因工程為主題的《基因再造計劃》等[13],被評價為早期中國科幻小説發展的推手[13][15]。杜在1990年創辦文學叢刊《科學與科幻》[2],亦分別在1991年和1994年出版了《世界科幻文壇大觀》和《偵探推理小說談趣》等文學論著[6]。香港科幻會會長李偉才曾評論指「在香港,沒有一個人在推動科幻小說方面比杜漸做得更多」[16]

晚年

1992年,杜漸退休並移居加拿大大多倫多地區密西沙加市[11][17]。退休後他仍繼續寫作,曾用筆名「李幻予」在報章上連載小說[2],並於2014年出版回憶錄《歲月黃花——三代人的求索》,又在2019年出版推理小說評論集《偵探書話》和回港擔任香港書展的嘉賓[18]。除了寫作和翻譯工作,他亦入讀了當地的藝術學院修習油畫和自學水墨畫[17]

2022年7月23日,杜漸在多倫多逝世,享年88歲[1]

著作

  • 《亞非拉文學新潮》(1976)[6]
  • 《當代外國作家與作品》(1980)[6]
  • 《書海夜航》(1980、1984)[17]
  • 《世界科幻文壇大觀》(1991)[17]
  • 《書癡書話》(1992)[6]
  • 《逃出恐龍世界》(1993)[2]
  • 《黑龍三角》(1994)[2]
  • 《女媧王國探密》(1994)[2]
  • 《即食麵謀殺案》(1994)[2]
  • 《偵探推理小說談趣》(1994,增訂版2019)[6]
  • 《基因再造計劃》(1997)[13]
  • 《宇航歷險記》(1997)[13]
  • 《機器人傳奇》(1997)[13]
  • 《雪山血魔》(1997)[13]
  • 《縮形實驗》(2001)[13]
  • 《地底城的秘密》(2014)[13]
  • 《重返大地世界》(2014)[13]
  • 《歲月黃花——三代人的求索》(2014)[6][10]
  • 《長相憶:師友回眸》(2015)[19]
  • 《偵探書話》(2019)[18]

參考資料

  1. 耶格. . 明報. 2022-08-30 [2022-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7).
  2. 譚劍. . . 蓋亞文化. 2019: 290-292. ISBN 9789863194644.
  3. 洪嘉. . 端傳媒. 2019-07-17 [2022-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2).
  4. 梁希賢. . 香港商報. 2019-07-17 [2022-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4).
  5. 清君. . 香港01. 2019-07-15 [2022-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7).
  6. 鄭政恆. . 明報. 2022-08-28 [2022-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4).
  7. 舒心. . 自由亞洲電台. 2015-01-09 [2022-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7).
  8. 周蜜蜜. . 灼見名家. 2022-09-26 [2022-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4).
  9. . am730. 2020-05-28 [2022-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4).
  10. 李怡芸. . 中國時報. 2014-07-03 [2022-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4).
  11. .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2022-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8).
  12. 沈旭暉. . 2022-08-17 [2022-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4).
  13. 金濤. . 光明網. 中華讀書報. 2022-09-14 [2022-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4).
  14. 譚劍. . . 蓋亞文化. 2019: 283. ISBN 9789863194644.
  15. . 頭條新聞. 2019-07-18 [2022-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6).
  16. 李偉才. . . 現代教育研究社. 1991. ISBN 9789621122162.
  17. 許定銘. . 大公報. 2008-11-25 [2022-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4).
  18. 草草. . 文匯報. 2019-07-04 [2022-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7).
  19. 黃仲鳴. . 文匯報. 2022-09-27 [2022-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7).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