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忠誥

杜忠誥1948年11月6日),號研農玄泉老人算沙老人澗松老人等,出生於臺灣彰化縣埤頭鄉,為臺灣書法藝術家,兼擅行、草、隸、篆、楷等各體,[1]並從事儒、釋、道思想及漢字形體之研究[2]。杜忠誥畢業於臺灣省立臺中師範專科學校(語文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受書畫家呂佛庭啟蒙學習國畫,後轉而專攻書法。中年留學日本,獲筑波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返台後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書法作品曾於臺灣、日本、澳洲、美國、韓國、中國大陆等地展出,主要著作有《書道技法123》、《說文篆文訛形釋例》、《漢字沿革與文化重建─從情、法、理的角度看兩岸簡、繁體字》、《池邊影事》、《研農聞思錄》、《漢字美學─杜忠誥文字書法論文集》,以及作品專輯十餘冊。[2][3]

杜忠誥
Tu Chung-Kao
臺灣藝術家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1948年11月6日
 中華民國臺灣省彰化縣
国籍 中華民國
学历

生平經歷

1948年,出生於彰化縣埤頭鄉。1964年,入學臺灣省立臺中師範專科學校,得呂佛庭啟蒙,始學國畫、書法。1968年,書法及國畫作品,入選第23屆台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1969年,於臺灣省立臺中師範專科學校圖書館舉行「杜忠誥書畫習作展」。1976年,獲第31屆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書法部第一名。入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1979年,自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1981年,獲第36屆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書法部首獎,並得永久免審查資格。1982年,獲中山文藝獎(書法類)、吳三連文藝獎(書法類)。1984年,指導成立「日知書會」(後改名「日知書學會」)。1985年,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國家畫廊舉辦「杜忠誥書法展」,出版《杜忠誥書法選集》。1986年,出版《書道技法123》。[2][4][5][6]

1987年,入學日本筑波大学藝術學研究所。1990年,以論文《睡虎地秦簡研究》獲筑波大學藝術學碩士學位。在東京銀座鳩居堂畫廊舉行留日紀念展,並出版展覽專輯《杜忠誥書法作品集》。1991年,於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杜忠誥書藝展」,並出版《杜忠誥書藝集》。1992年,考入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93年,獲第18屆國家文藝獎(美術類)。1994年,於臺灣省立美術館(今國立臺灣美術館)舉辦「杜忠誥書法展」(省展永久免審作家系列展),並出版同名展覽專輯。1995年,參加韓國全羅北道「世界書藝雙年展」。出版《杜忠誥書藝選集》。1997年,在臺北何創時書藝館舉辦「筆情墨韻‧關懷弱勢─杜忠誥書法義賣展」,並出版《杜忠誥書法義賣展專輯》,協助中華民國唐氏症基金會成立。1998年,出版《杜忠誥楷書千字文》。1999年,參加「傳統與實驗書藝雙年展」。[2][3][7][8]

2001年,以論文《說文篆文訛形研究》獲臺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學位。2002年,於澳洲雪梨華僑文教中心舉辦「筆歌墨舞」個展。於美國舊金山太平洋傳統博物館參加「汪中 ‧ 杜忠誥 ‧ 歐大衛書法聯展」,並出版同名展覽專輯。出版《說文篆文訛形釋例》。2003年,於臺北鴻展藝術中心舉行個展「黑與白的對話」,出版作品集《研農心象 ‧ 杜忠誥書藝選集》。2008年,於台灣創價學會安南藝文中心舉辦個展「符號 ‧ 氣韻 ‧ 游戲─杜忠誥六十書法展」,後巡迴展出於新竹、臺中、臺北三地,並出版展覽專輯《符號 ‧ 氣韻 ‧ 游戲─杜忠誥六十書法集》。2010年,《線條在說話》DVD、文集《池邊影事》出版。[2][9]

2011年,於彰化藝術館舉行「淬煉與超越─杜忠誥回鄉書法展」,並出版同名展覽專輯。出版《漢字沿革之研究》。籌編之《大時代的豐碑─呂佛庭教授百歲冥誕紀念展書畫集》出版。2013年,於韓國首爾參加韓國文化部主辦之「協風墨雨 ‧ 東亞細亞書藝家四人展」(日本:高木聖雨、臺灣:杜忠誥、中國:蘇士澍、韓國:朴元圭),並出版展覽專輯《協風墨雨 ‧ 東亞細亞書藝家四人展》。2015年,擔任中華文化總會「跌宕文史‧筆鐵交輝─王壯為書篆展及其傳承」策展人。2016年,獲中華民國總統府頒授二等景星勳章。《漢字沿革與文化重建─從情、法、理的角度看兩岸簡、繁體字》簡體字版於中國北京出版。[2][10][11][12][13]

2017年,於國立國父紀念館中山國家畫廊舉行個展「凝煉與幻變─杜忠誥七十書藝展」,並出版同名展覽專輯。出版《漢字美學:杜忠誥文字書法論文集》、詩文集《研農聞思錄》、《杜忠誥行草書三冊頁》。2020年,於臺南市美術館參加「盛放南國:台灣美術院十週年院士大展」。於西班牙布爾拉達舉行個展「從傳統到現代─來自台灣的杜忠誥書法展」。2021年,於新竹縣政府文化局美術館舉行個展「墨海掣鯨─杜忠誥竹塹‧磺溪巡迴展」,並出版展覽專輯《墨海掣鯨─杜忠誥竹塹 ‧ 磺溪巡迴展作品集》。2022年,於彰化縣立美術館舉行個展「墨海掣鯨─杜忠誥竹塹 ‧ 磺溪巡迴展」。[2][14][15][16][17][18][19][20]

創作風格

杜忠誥時曾向眾渡臺名家學習。最初向王愷和學習北碑,後來入王壯為門下研習書藝及書學,成為「王門七子」之一。又跟隨傅狷夫習畫山水,但在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休學後便放棄畫畫,改向傅狷夫請教書法,更向王北嶽、謝宗安、姚夢谷等名家請益。透過王北嶽的引介,向當時肺癌末期、兼擅中醫與書法的奚南薰學習篆書。[21]1977年拜見南懷瑾學習佛學。透過融會對人生的深刻體悟及南懷瑾所談論的佛學、禪學,逐漸形塑出他的自我生命哲學,進一步更應用於書法的創作與研究上,展現出富有深刻人文內涵的書藝之道。[21]:41

東海大學美術系李思賢教授評論其創作風格:「(杜忠誥)早期勤訪名師,遍臨碑帖,以求深解書藝創作之本質,故其作品講究用筆縝密精微、線質有遒厚勁澀,氣脈連綿貫串、造形錯落均衡,謀篇變化和諧,以求達致傳統典範之高度。加以真草篆隸,各體兼擅,他運用個人在古文字及篆草書上之特長,漸次發展出別具一格之自家風貌。」[21]:封底

主要著作

  • 1983年,《杜忠誥管晏列傳贊篆書冊》
  • 1985年,《杜忠誥書法選集》
  • 1986年,《書道技法123》[22]
  • 1990年,《杜忠誥書法作品集》
  • 1991年,《杜忠誥書藝集》
  • 1994年,《杜忠誥書法展》[23]
  • 1995年,《杜忠誥書藝選集》[24]
  • 1997年,《杜忠誥書法義賣展專輯》[25]
  • 1998年,《杜忠誥楷書千字文》[26]
  • 2002年,《說文篆文訛形釋例》[27]、《汪中 ‧ 杜忠誥 ‧ 歐大衛書法聯展》[28]
  • 2003年,《研農心象 ‧ 杜忠誥書藝選集》[29]
  • 2006年,《台灣藝術經典大系─書法藝術卷─渡海碩彥 ‧ 書海揚波》(與盧廷清合著)[30]
  • 2008年,《符號 ‧ 氣韻 ‧ 游戲─杜忠誥六十書法展》[31]
  • 2010年,《池邊影事》[32]
  • 2011年,《大時代的豐碑─呂佛庭教授百歲冥誕紀念展書畫集》(主編)[33]、《淬煉與超越─杜忠誥回鄉書法展》[34]、《漢字沿革之研究》[35]
  • 2013年,《協風墨雨 ‧ 東亞細亞書藝家四人展》[36]
  • 2016年,《漢字沿革與文化重建─從情、法、理的角度看兩岸簡、繁體字》(簡體字版)[37]
  • 2017年,《凝煉與幻變─杜忠誥七十書藝展》[3]、《漢字美學:杜忠誥文字書法論文集》[38]、《研農聞思錄》[39]、《杜忠誥行草書三冊頁》[40]
  • 2021年,《墨海掣鯨─杜忠誥竹塹 ‧ 磺溪巡迴展作品集》[41]

參考資料

  1. 長歌藝術傳播網站,換鵝書法家簡介-杜忠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022-10-12].
  2. 李思賢. . 臺中市: 國立臺灣美術館. 2020. ISBN 9789865321437.
  3. 杜忠誥. . 臺北市: 國立國父紀念館. 2017 [2022-11-20]. ISBN 978-986-05-39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0).
  4. 國立台灣美術館 台灣美術知識庫. . [2022-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7) (中文).
  5. . www.sysacf.org.tw. [2022-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5).
  6. . [2022-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2) (中文(臺灣)).
  7.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 .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 雲端博物館. 1997-09-18 [2022-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3) (中文).
  8.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 .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 雲端博物館. 1999-11-27 [2022-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3) (中文).
  9. 創價藝文. . 創價藝文. [2022-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0) (中文).
  10. 劉文珍. . yahoo!新聞. 2011-11-04 [2022-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0) (中文).
  11. 陳允勇 (编). . 彰化縣: 彰化縣文化局. 2011 [2022-11-20]. ISBN 978986029707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0).
  12. . 中華文化總會. [2022-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7) (中文).
  13. .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22-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2) (中文(臺灣)).
  14. . 國立國父紀念館. [2022-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0) (中文).
  15. 藍玉琦. . 典藏 ARTouch. 2017-12-05 (中文).
  16. . 臺南市美術館. 2020-04-02 [2022-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31).
  17. . 中華民國文化部. [2022-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0) (英语).
  18. . 新竹縣政府全球資訊網. 2021-12-25 [2022-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0) (中文).
  19. 洪荒. . 聯合副刊 琅琅悅讀. 2021-12-21 [2022-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0) (中文).
  20. . 彰化縣立美術館. 2021-02-05 [2022-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0) (中文).
  21. 李思賢,博涉.問道.杜忠誥,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 (2020年11月)
  22. 杜忠誥. . 臺北市: 雄獅美術. 1986 [2022-11-20]. ISBN 957-9420-30-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0).
  23. 杜忠誥. . 臺中市: 臺灣省立美術館. 1994. ISBN 9570031859.
  24. 杜忠誥. . 臺北市: 華正書局. 1995. ISBN 9575800745.
  25. 杜忠誥. . 臺北: 中華民國唐氏症關愛者協會. 1997 [2023-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1).
  26. 杜忠誥. . 臺北市: 蕙風堂. 2018 [2022-11-27]. ISBN 9579532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7).
  27. 杜忠誥. . 臺北市: 文史哲. 2002 [2022-11-27]. ISBN 957549418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7).
  28. . 美國舊金山 San Francisco: 舊金山太平洋傳統博物館 Pacific Heritage Museum. 2002 [2022-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7).
  29. 杜忠誥. . 臺北市: 蕙風堂. 2003 [2022-11-20]. ISBN 978-957-0475-97-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0) (中文).
  30. 藝術家雜誌社. . www.artist-magazine.com. 藝術家. [2022-11-20]. ISBN 986-7487-73-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0) (中文).
  31. 杜忠誥. . 臺北市: 正因文化. 2008. ISBN 978-986-6683-27-5.
  32. 杜忠誥. . 臺北市: 三民書局. 2014 [2022-11-20]. ISBN 978957145299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0).
  33. 杜忠誥 (编). . 臺中市: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2011 [2022-11-20]. ISBN 978986028414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0).
  34. . gpi.culture.tw. [2023-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0) (中文(繁體)).
  35. 杜忠誥. . 臺北市: 老古. 2011 [2022-11-27]. ISBN 9789866059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7).
  36. . ISBN 9787789189005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37. 杜忠誥. . 中國: 中國文聯. 2016. ISBN 978-7505999480.
  38. 杜忠誥. . 臺北市: 台灣學生書局. 2017 [2022-11-20]. ISBN 978957151748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0).
  39. 杜忠誥. . 臺北市: 遠景. 2017 [2022-11-20]. ISBN 978957391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0).
  40. 杜忠誥. . 蕙風堂. 2021 [2022-11-27]. ISBN 978986617695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7).
  41. 杜忠誥. . 新竹縣: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2021 [2022-11-20]. ISBN 978626709103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