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鍌
李鍌[注 1](1927年5月14日—2023年8月26日),字爽秋,福建福州人[6],中华民国文本学家、语言学家、教师。曾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主任。生平致力于整理国字及推广儒学文化,着有《昭明文选通假字考》、《孝经疏证》、《修定重编国语辞典》、《异体字字典》和《闽南语字汇》等。2010年获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发教育文化专业奖章。[7][8]
李鍌 | |
---|---|
出生 | ![]() | 1927年5月14日
逝世 | 2023年8月26日[1] | (96岁)
国籍 | ![]() |
职业 | 教师、文本学家、语言学家 |
学术工作 | |
研究机构 | 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 |
主要领域 | 语言学、文本学 |
著名作品 | 《昭明文选通假字考》 《孝经疏证》 《修定重编国语辞典》 |
生平
李鍌出生于闽侯县县城(后为福州市),自幼由母亲抚养,生活艰辛。民国37年(1948年),李鍌自福建省立林森师范学校肄业,参加中国青年军。民国40年(1951年)考入台湾省立师范学院国文系,在校表现优异,毕业时以第一名的成绩分派至台湾省立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任教。两年后,进入台师大国文研究所深造,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国文系主任和训导长。[9][10]
在担任台师大国文系主任期间,李鍌提高招收外籍留华学生的比例,增加和外国大学合作的机会,接受教育部委托研订「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民国66年(1977年),李鍌从师大退休。[7]
李鍌担任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主任委员计十五年,参与字辞典编辑、语文标准研订、标点符号、部首手册等重要工作[11],之后回到师大任国文系兼任教授[12]。
2007年驳斥教育部长杜正胜所言「用成语是国文教育的失败」的说法,主张用好成语。[13]李鍌反对汉字拼音化,坚持教育应使用正体字,认为简化汉字存在不少弊端。[14]
参见
参考数据
- 致力推动国语文教育李鍌过世 教长感谢他无私贡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时新闻网,2023年8月27日
- . 中华民国教育部. [2020-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9).
- 陈韵如、戚恕平. . 华文世界 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 119-122页. [2020-10-31].
- 《康熙字典》‧金部‧九
- 鍌 - 教育部异体字字典
- .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2021-02-26].
- 马杰尧. .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秘书室公共事务中心. 2010-06-22 [2021-02-26].
- 陈新雄. (PDF).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 李明宗. . 中央社. 2009-10-24 [2021-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8).
- 肖燕. . 新华网. 2009-07-13 [2020-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5).
- 杨惠芳. . 国语日报. 2010-02-26 [2021-02-26].
- 第七届(2007)杰出校友 李鍌,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数字校史馆
- . 人间福报. 2007-01-26 [2020-10-31].
- 李鍌. . 语文建设通信(香港). 2011-12: 8-13 [2021-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