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术
权术或称权谋,是君主或者领导人为达目的、而使用的权谋智巧的手段,这种手段往往涉及操纵他人和欺骗,且有时未必正当。
所谓的心机与权术息息相关。另外权术常与政治相关,但权术并非政治的内核,权术的使用也未必仅限于狭义的政治领域;此外,权术、心机、算计等,被认为是站在诚信的对立面,如《宋史‧徐谊传》就提到徐谊曾上奏说:「上古三代的圣王,他们有的是至高的诚信,而不用权术。因此若把诚信推到最高,就可以让品德达到与天齐平的程度。」[1]
欧美
欧美的权术观主要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马基维利为代表,其权术观主要在其巨著《君王论》中,有“实力原则”、“不择手段”、“双重角色”等要点。
马基维利提出,君王应该要「狮子般凶猛」与「狐狸般狡猾」,唯有依靠自身的实力,才可解决统治危机。君王如果希望巩固自己的实力,就不要受任何道德准则的束缚,政治无道德,应不择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君王务必把要负责任的事情委诸他人办理,出错时将责任推卸干净,并把布惠施恩的事情由自己掌管,让臣下感激不尽。此外,君王要使臣下感恩戴德之外,也得要避开谄媚的奸佞小人。
时至今日马基维利主义(英语:),在政治哲学中是一个假想的贬义词。心理学上也有马基维利主义。
中国
在中国史上政治界必备的权术,也可以称之为「为人之道」、「驭下之道」、「迎上之道」。
中国的权术观主要以法家代表。法家分“法”(商鞅)、“术”(申不害)、“势”(慎到)三派,三派都有权术成分,而申不害的「术」,即完全是权术。 韩非的《韩非子》一书中,则将三派集大成,尤其韩非的权术观点,也融合了道家思想。
韩非的权术是一种君王“潜群臣”的策略,分为积极之术(如「任能为官」)和消极之术(如老子「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还有故意说反话,「倒言反事」来试探臣下等)。[2]
参考资料
- 《宋史‧徐谊传》:「知徽州,陛辞,属光宗初受禅,谊奏:『三代圣王,有至诚而无权术,至诚不息,则可以达天德矣。』」
- . 2006-02-23 [2012-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15) (中文(中国大陆)).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