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幻想XIV (2010年游戏)

最終幻想XIV(日语:,英语:)最終幻想系列的第14部本傳遊戲,也是繼《最終幻想XI》之後又一款大型多人線上角色扮演遊戲。遊戲由史克威爾艾尼克斯開發並發行。第一版遊戲於2010年上線服務,因諸多問題於2012年停運;後在2013年推出完全重製的第二版《Final Fantasy XIV:新生艾奧傑亞》,此版本已歷經數版更新並持續營運至今。

最终幻想XIV
    类型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
    平台Microsoft Windows
    开发商史克威尔艾尼克斯
    史克威尔艾尼克斯
    总监河本信昭(2005-2010)
    吉田直树[1](2010-2012)
    制作人田中弘道(2005-2010)
    吉田直树[1](2010-2012)
    设计师河本信昭
    编剧佐藤弥詠子
    美术吉田明彦
    音乐植松伸夫(2008-2010)
    山崎良(2010-2012)
    水田直志(2010-2012)
    关户刚(2010 - 2012)
    祖坚正庆(2010 - 2012)
    系列最终幻想系列
    引擎水晶工具
    模式多人
    2010年9月30日
    停运日2012年11月11日
    (由《Final Fantasy XIV:新生艾奧傑亞》接替營運)

    《最終幻想XIV》設定於虛構世界艾欧泽亚的第七灵灾前,卫月的迫近与潜在撞击威脅预示着第七灵灾的到來。玩家创立并自定义化身,参与围绕即将入侵的加雷马帝国及与其有关的达拉加布的事物。艾欧泽亚各民族国家重新成立工会,结成联盟,为即将到来的帝国战争做准备。

    遊戲第一版線上服務從2010年9月30日起到2012年11月11日止[2][3]。遊戲第一版獲得評價普遍負面[4]。因遊戲品質受到嚴厲批評,史克威爾艾尼克斯组建了新團隊,並以“最终幻想XIV:重生之境”为名重新开发游戏[1]。史克威爾艾尼克斯在2011年10月14日公開宣布,他們打算重新營運遊戲,先前營運的遊戲稱為第一版[5],第一版以一场虚构的灭绝事件结束,这即是《重生之境》剧情中谓之的靈災,游戏初版全部服务随之停止。

    《最终幻想XIV:重生之境》于2013年8月在日本和欧美Windows与PlayStation 3上營運,2014年4月发行PlayStation 4版。中国大陆由盛大网络代理,于2014年8月25日公开测试。

    玩法

    《最終幻想XIV》是一款大型多人線上角色扮演遊戲(MMORPG)。 和許多同類遊戲一样,遊玩需要付費,這通過史克威爾艾尼克斯帳戶管理系統完成。玩家首先創立並自訂一名角色,並能從多種預設選項中選擇種族、性別、面容和職業類型。在選擇角色名稱和遊玩伺服器後,玩家就會置身於遊戲世界,他們可以自由參與遊戲故事、探索土地、和各種怪物戰鬥、完成探索與任務,并與其他玩家互動。有別於其他《最終幻想》遊戲,玩家可以選擇第三第一人稱視角。

    玩家可以透過擊敗怪物、加工道具、完成任務可以獲得經驗值,經驗值累積到特定點數時玩家就會自動提升等級。玩家等級會影響生命值(HP)、魔力值(EP)等能力值,以及可以使用的能力數量。玩家能透過切換武器和製造工具改變職業,轉換在戰場中職務[6]。和《最終幻想XI》不同,《最終幻想XIV》弱化了團隊遊戲,而單人遊戲會同樣的獎勵[6]

    介面

    初版《最終幻想XIV》的介面導航和之前遊戲機最終幻想類似,由選單系統完成。因介面導航走了對當代MMORPG落伍的「結構囉嗦」錯誤道路,故受到媒體的批評[7]

    《最终幻想XIV》的抬頭顯示器由日誌窗口、選單和数个游戏訊息元素构成,它们皆可移动。日誌窗口显示系统訊息、战斗訊息和其他玩家输入的文字。因游戏不支持语音,这是玩家间唯有的交流方式。玩家可以过滤日誌窗口的显示内容。

    基础职业与特职

    通过“兵装系统”和“特职”系统,玩家可以扮演不同游戏角色。兵装系统可让玩家通过切换装备武器或工具来直接改变战斗风格。比如装备剑会直接将玩家基础职业(class)转为剑术师,而装备杖则将其职业变为幻术师。 当玩家等级达到10时可以解锁其他基础职业。兵装系统分为四类:擅长近身战的战斗精英,擅长攻击和防御法术的魔法导师,擅长加工制作的能工巧匠,擅长收集锻造所需原材料的大地使者。当玩家使用一种基础职业时,可以选择装备其他职业的解锁能力,以使用更广泛的技能与能力,从而提升职业通用度。

    特职(job)系统建立在兵装系统之上,可让战斗精英与魔法导师轉為标志性|最终幻想职业,使其職務更為專精。當玩家完成先决任務后,在装备特定道具時就能將基础职业升级为特职,而卸除此道具后就可能退回原基础职业。特职会解锁适用于团队模式的额外能力。然而有别于改变装备即切换的基础职业,特职只能由两个预先确定的基础职业结合而成[8]

    情节

    设定

    《最终幻想XIV》使用标准电子角色扮演游戏的探索机制,各地区地理从雪山到葱郁森林不盡相同。地区又繼續划分为供玩家探索的子區域。子区域類型包括怪物不会入侵的安全区城市,充滿與怪物戰鬥的世界地图和迷宫,以及小组玩家团队击败特定怪兽并取得成就的副本区域。虽然大多数地区和区域以步而行,但游戏还有各种带来移动便利的交通工具,包括从最终幻想经典的陆行鸟飞空艇,到经过传送水晶节点的传送器。

    游戏设定的世界叫海德林,在星历时期繁荣,在灵灾时期出现灾难,两个时期相互交替。第一版《最终幻想XIV》发生于星历时期,《重生之境》发生于因月亮之卫星达拉加布坠落而引发的新灵灾时期。

    玩家能够探索海德林中名为艾欧泽亚的区域。艾欧泽亚王国是唯一富有以太的地区,以太是一种流过星球的魔法物质,是万物生命之所需。以太有多种用途,如用作魔法原料、Machina动力源、加工辅助品,并能让通过传送水晶瞬间传送。这种有价物质在游戏传说、故事,以及组织与种族争夺物质控制权事件中扮演关键部分。

    艾欧泽亚有三个主要都市:繁华的交易都市乌尔达哈,森之都格里达尼亚,以及海洋都市利姆萨·罗敏萨。各都市皆有自己的工会——负责保护这片土地的经济与军事组织。在游戏开始玩家选择一个自己所属的都市。当玩家成就达到一定游戏情节进度,就能加入工会并继续推动故事。

    游戏主要反派为蛮族和加雷马帝国。蛮族是一群有智慧的怪物血统的种群,他们和人类种族存在目标冲突。加雷马帝国是位于艾欧泽亚之外的一个科技先进的国家。加雷马想征服大地,並獲得魔导兵器的能源以太。

    种族

    《最终幻想XIV》有五个可玩种族以供选择,每个种族又分為两个部族[9]。这些种族和《最终幻想XI》的五个可玩种族类似,史克威尔艾尼克斯稱這是為了營造《最终幻想XI》玩家习惯的氛围。猫魅族、鲁加族和人族高地之民在初版游戏中有性别限制,但在《重生之境》中就可以选择男性和女性版[10]

    • 人族(,Hyur) - 风格上是人类的种族,分为中原之民和高地之民。中原之民,他們在各地的街道與村落居住,並有多樣化的生活方式。他們從小就習慣閱讀,因此知識比較豐富。是北部邊境高地的修爾部族。自從他們的都市國家—阿拉米格(Ala Mhigo)淪陷後,在當地除了傭兵男子以外的人已很罕見了。
    • 精灵族(,Elezen) - 精灵一般的种族,据称是艾欧泽亚的原始居民,分为森林之民和黑影之民。森林之民是艾欧泽亚的先住民種。有長耳、身材高挑的特徵。黑影之民數百年來都以陰暗的鐘乳石洞為據點的一支艾爾禪部族。他們擁有如蝙蝠般發達的耳朵,能輕易地查覺敵方的動靜,許多人專精於格鬥術。現代的黑影之民有許多以盜賊為業。黑影之民被森林之民視為叛徒。
    • 拉拉菲尔族(,Lalafell) - 身体矮小的类人种族,来自南方地区,有高敏感度和智慧,分为平原之民和沙漠之民。
    • 鲁加族(,Roegadyn) - 身形巨大且强壮的种族,来自北方地区,分为北洋之民和红焰之民。
    • 猫魅族(,Miqo'te) - 猫般的类人种族,分为逐日之民和护月之民。逐日之民信奉太陽神「阿則瑪」,以午間為主要的活動時間。护月之民自稱為「月之守護者」(月の防人)的咪叩特部族。信奉月神「美內菲那」(月神メネフィナ)。基本上是夜行性的族群。
    • 敖龙族(,Aura) - 3.0版本新增的种族。敖龙族来自东洲奥萨德次大陆。分为晨曦之民与暮晖之民。敖龙族的男性通常身材高大魁梧,女性则小巧可人,头上的角是他们引以为傲的特征,同时也有着听觉和空间认知的作用。[11]敖龙族的暮辉之民生活在东洲奥萨德次大陆的太阳神草原上过着游牧生活,目前共有着51个部族。晨曦之民则定居与红玉海附近的岛屿。也有类似于3.0职业暗黑骑士任务npc希德勒格,在艾欧泽亚生活的敖龙族。
    • 维埃拉族(,Viera) - 5.0版本新增的种族。生活在奥萨德次大陆,有着发达的长耳朵的少数民族。维埃拉族的女性普遍比男性要多,并且男性一般在野外过着流浪生活,只有在交配季节才会短暂回归并带走维埃拉族男孩,形成一种类似于师徒般的关系。(版本6.0开放男性选项。)
    • 硌狮族(,Hrothgar) - 5.0版本新增的种族。分为生活在博兹雅地区,以女王为中心的掠日之民与脱离族群外出生活的迷踪之民。(目前此种族只有男性可选。)

    故事

    文明先进的加雷马帝国为了统治和平的艾欧泽亚國度,并获取其丰富的水晶资源,从北方边境发起侵略。艾欧泽亚的城邦间虽然存在分歧和对立,但为了回击而重新恢复了工会——结合城市军事与经济资源的指挥综合中心。玩家是这些城邦中的一员,努力援助战争。虽然加雷马帝国的盖乌斯·范·巴埃萨等主张攻取,但入侵部队指挥官,帝国军第VII军团的军团长内尔·范·代纳斯有自己的目的。内尔执意要消除所有他眼中的杂质,策划了陨石计划召唤月之卫星达拉加布消灭一切生命。工会不得不因此放下根深蒂固的分歧,在艾欧泽亚联盟的旗帜下巩固力量。在新联盟的要求下,王国各地的冒险者拿起武器,开赴浮岛Rivenroad击败吸收达拉加布力量的内尔。虽然疯狂的帝国军长死了,达拉加布依然在坠向艾欧泽亚。

    在拯救艾欧泽亚的最后努力中,工会求助于来自被遗忘城邦萨拉安的神秘学者-路易索瓦。路易索瓦构思了一个召唤艾欧泽亚万神殿守护神十二力量的计划,将达拉加布送回天空。但若要成功,就需要在达拉加布作用点的正下方:艾欧泽亚中央的贫瘠低地,名为加尔提诺的地方。但是现在隶属盖乌斯的帝国军第VII军团的士兵也在朝艾欧泽亚中部集结,加尔提诺战役很快就展开了。但是当达拉加布进入大气层时,战争也随之中断,人们看到达拉加布是为关闭巴哈姆特而建的古老监狱。从监狱出来的巴哈姆特触发了第七灵灾,它也开始在王国释放他的愤怒。路易索瓦很快召唤了一个屏障保护余下的艾欧泽亚联盟,并尝试发动仪式再度将巴哈姆特封印到监狱。看到他释放他的终极攻击一定会死在蛮神下,他用最后的力量召唤了十二力量将幸存者(含玩家)传送到时空裂痕,那里他们不会受到时光流逝的影响,直到他们再次安全的出来并重建毁灭的大地[12]

    开发

    初版发行

    《最終幻想XIV》早先代號Rapture()[13],在2005年8月史克威爾艾尼克斯宣布他們開始製作一款新MMORPG時首次提出,但他們當時對這是否為《最終幻想XI》續作或最終幻想相關作品既不確認也不否認[14]。2009年6月2日,官方在索尼E3發布會上透過預告片正式宣布了《最終幻想XIV》的消息,該預告片由預渲染CGI和用水晶工具製作的實際遊戲場面結合而成[6][15]

    在2006年至2008年間,史克威爾艾尼克斯發布了數條關於遊戲開發平台的矛盾聲明。2006年4月,《最終幻想XI》製作人田中弘道稱,正在開發的Rapture會在為全球PlayStation 3和Windows平台發行[16],但之後2007年2月的聲明又稱,遊戲正為Xbox 360和Windows平台開發,並「可能」在之後某階段製作PlayStation 3版[17]。2008年史克威爾艾尼克斯宣布,遊戲定位於前述全部系統,並暗示MacLinux用戶端將並非毫無可能[18]。 但2009年6月隨著遊戲官方聲明,史克威爾艾尼克斯稱,遊戲只為PlayStation 3和Windows系統開發。Xbox 360版本宣布取消,田中後來透漏,Xbox Live系統和微軟的「不同觀點」被證明與他和史克威爾艾尼克斯自己的不相容,這暗示微軟要求一個和單獨於最終PlayStation 3版伺服器的版本[19][20]

    遊戲由河本信昭擔任總監,田中弘道擔任製作人,史克威爾之前創作《最終幻想XI》的團隊開發[6][15]吉田明彥擔任藝術總監,植松伸夫為遊戲配樂,標誌著他在《最終幻想X》後離開史克威爾艾尼克斯起再度為系列遊戲配樂。遊戲未使用PlayOnline系統,而是和史克威爾艾尼克斯帳戶关联。《最终幻想XI》也部分过渡到此服务,账户因而可以一處管理两个游戏。

    《最终幻想XIV》在2010年4月进入alpha测试阶段,测试在11周后的6月19日结束。史克威尔艾尼克斯称在alpha和beta阶段有大约10%的游戏可玩。封闭beta测试分為数个阶段,从2010年7月10日開始到8月25日结束。使用分发给申请人的邀请,以及PlayStation 3版《最终幻想XIII》附帶的序列号就有机会进入beta测试[21]。开放beta测试从2010年9月1日开始,9月19日结束[22]。PlayStation 3版beta測試從未實施。Beta测试时长总计3个月(65个活跃日),不到之前宣称最短4个月的测试周期[6]。新聞來源對遊戲未準備就緒就面世,以及非常鄰近發行日期的「關鍵錯誤」表示關注[23]。游戏于2010年9月22日營運。

    初版的變更

    因游戏主要获得負面评价,史克威尔艾尼克斯时任总裁和田洋一宣布,开发团队在2010年12月会有大变动,田中宣布他辞去制作人一职并离开公司[1]吉田直树成为总监兼制作人,其他职位也都大多变动。PlayStation 3版原定2011年3月发行,但为容纳预定變更而推迟,吉田称他希望提供游戏修正後的PlayStation 3版[1]。 最初30天的免费测试先延长至2个月,后又改为不限期,此舉是為讓玩家在提交遊戲前體驗到開發團隊的更新[24]。游戏直到2012年1月6日才开始计费,此時游戏已推出一年多。

    吉田為获得玩家的反馈与建议而開設官方《最終幻想XIV》論壇,并称將與社群的互动与亲近放在高优先度,这一改变受到玩家群的欢迎。从补丁1.18开始,图形、战斗、合成与经验奖励系统都开始改进。主要变更之一是移除“疲劳系统”这一在游戏beta版中有争议的机制——这一系统中,随着游玩时间增长,玩家获得的技能与经验值都越来越少,一定程度后就无法获得[25]。之后的更新加入了重要性内容,包括宝石系统、飞空艇、蛮族定居点、陆行鸟坐骑和原始战斗。除了调整怪兽难度、魔法发动、角色能力值影响的外,还加入了自动攻击[25]

    以「新生艾奧傑亞」名義重新營運

    2011年10月14日,史克威尔艾尼克斯宣布有意以“最终幻想XIV 2.0”重新營運游戏,其随后易名“最终幻想XIV:重生之境[5]。吉田直树回忆称,在2011年1月时,因认为初版的根本性問題無法做大幅改變,便開始著手開發全新的《最终幻想XIV》,並加入許多身為一個線上遊戲應有的要素[26]。初版游戏服务器于2012年11月11日关闭,《重生之境》alpha版测试不久后开始[27]。游戏最终於2013年8月27日重新營運[28]

    重新營運后不久之内就有诸多变化,包括:

    • 启用全新的服务器系统;
    • 使用新的图形引擎;
    • 全部场景地图重新设计为40个子区域(第一版为8子区域);
    • 全新的用户界面;
    • 女性人族高地之民、女性鲁加族、男性猫魅族成为可玩角色;
    • 重订职业系统,并加入了新职业(秘术师、学者和召喚师)[29]
    • 1对1和大规模玩家对玩家内容;
    • 引入完全动态事件(FATE)系统,如出现村庄防卫等自发性场景事件[30]

    在逐渐转向《重生之境》的几个月中,会定期的补充第七灵灾的故事,作为对未来变更的背景故事补充。游戏区域彻底变化则由达拉加布——被召唤坠向星球的巨大陨石——的影响解释。自重新營運《重生之境》以来不再能获得的额外任务、装备、活动和成就也都追加了。延期已久的PlayStation 3版游戏最终决定于PC版《重生之境》一同于2013年8月27日发售[31]

    盛大网络于2010年宣布在中国大陆代理《最终幻想XIV》[32]。中国大陆服务器从2014年4月到8月间间断举行两场封闭测试[33][34]公开测试于8月25日开始[35]

    音乐

    陨石之前:最终幻想XIV 原声音乐
    植松伸夫祖坚正庆水田直志关户刚山崎良、山下爱原声带
    发行日期2013年8月14日
    录制时间2008 - 2012
    类型电子游戏原声
    时长6:05:51(一张蓝光碟片)

    《最终幻想XIV》发售初版的原声由植松伸夫谱曲,这是自《最终幻想IX》以来,首个发售时由植松伸夫完全配乐的最终幻想游戏。从初版发售其,到重新營運的《重生之境》为止,又有水田直志、山崎良、关户刚祖坚正庆参与游戏配乐[36]。《最终幻想XIV》主题曲《Answers》由苏珊·卡罗威演唱。

    最初发售时有两张专辑发行,皆只收录了一小部分游戏原版音乐(分别是8首和9首曲目):《最终幻想XIV/场景曲目》()收录了场景、背景主题曲以及前奏曲;《最终幻想XIV/战斗曲目》()收录了战役和战斗主题曲,以及最终幻想主题曲(又称“序曲”)。

    史克威尔艾尼克斯在2012年9月1日数字发行了《最终幻想XIV - 艾欧泽亚开拓者》(),专辑虽未收录全部曲目,但也选录了大量音乐,包括之前两张专辑中的许多歌曲,以及发布以来的加入主要曲目。除了主版本外,史克威尔艾尼克斯还发行了四张小型《开拓者》专辑,每张各对应游戏中一个游戏区域有关的歌曲。《开拓者》中的歌曲扩充了完整原声收录的歌曲版本。

    完全官方原声收录了原版《最终幻想XIV》中的全部104首曲目,以单张蓝光光碟汇编形式在2013年8月14日发行[37]。 光碟题为《陨石之前:最终幻想XIV 原声专辑》(),收录全部最初版植松伸夫谱写的音乐,以及由植松、水田、山崎和祖坚为之后补丁创作的音乐。专辑附赠重新录制版《A New Beginning》预告片和Daulmund宠畜的下载代码。

    评价

    评价
    汇总得分
    汇总媒体得分
    GameRankings50.27%[38]
    Metacritic49/100[4]
    评论得分
    媒体得分
    1UP.comD+[39]
    Game RevolutionD[40]
    GameSpot4.0/10[7]
    GameSpy2/5[41]
    GameTrailers4.2/10
    IGN5.5/10[42]
    PC Gamer美国30%[43]

    PC初版《最终幻想XIV》获得負面评价。批评内容从基本不完整的结构到大量漏洞与小故障,得出了游戏未完成,实际上几乎无法游玩的一致结论。游戏在GameRankingsMetacritic上的汇总得分皆为49%[4][38],是系列得分最低的正传。GameSpot的凯文·万奥德以游戏糟糕的界面、设限的任务、糟糕的玩家与NPC组织,以及发行时大量其他错误为证,称游戏是“对此类游戏的退步”[7]1UP.com称《最终幻想XIV》本性上“是一款深度和潜力可观的游戏,但在正式推出准备好之前还另需6到9个月”,他们还称“就其现状是不可能推荐给任何人的”[39]。《PC Gamer》评论员汤姆·西尼尔写道,“对这款最终幻想MMO最仁慈的说法是,他的开场影片令人满意”。GameTrailers称其“处处是失败”且“不值得争论”,并称无法接受这个“不完整的大杂烩”投放上市。网站在2010年12月的“年度游戏奖”将其列为“年度最失望游戏”,还将游戏列入“十大最糟续作”。Cheat Code Central的评价较为赞许,但依然先指出他们“不推荐在有诸多缺陷《FFXIV》的作品上花费$50,以及头30天后的$12.99”[4]。这句话后来从评论中删除[44]

    截至2010年11月4日,第一版《最终幻想XIV》在日本出货19万,北美21万,欧洲23万[45]

    史克威尔至少给客户发送了两封道歉信,承认游戏的低品質并请客户耐心,并宣布延长免费测试期和重建开发团队。开发团队的变化最终导致《重生之境》版本诞生。史克威尔艾尼克斯CEO和田洋一在2011年9月的新闻发布会上承认,游戏的缺点“让最终幻想品牌极大受损”[46][47]

    2019年时,有媒体向吉田直树询问看到《魔兽世界》推出了“经典版”后,《最终幻想XIV:重生之境》团队有没有推出《最终幻想XIV》初版的“怀旧”复刻计划时,吉田直树在笑着否定的同时将《最终幻想XIV》初版称为“噩梦”。[48]

    参考文献

    1. Yoichi, Wada. . Final Fantasy XIV, The Lodestone. Square Enix. [2015-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12).
    2. . MCV. 2010-06-30 [2010-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03).
    3. . Square Enix. [2012-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4. . Metacritic. 2010-09-30 [2012-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05).
    5. . Computer and Video Games. 2012-07-26 [2012-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7).
    6. Dunham, Jeremy. . IGN. 2009-06-04 [2009-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01).
    7. VanOrd, Kevin. . [2015-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8).
    8. . Square Enix. [2012-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05).
    9. ファミ通.com. . ファミ通.com. 2010-03-30 [2010-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1).
    10. . Square Enix. 2011-04-13 [2011-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11. . [2017-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3).
    12. . Final Fantasy XIV. Gamer Escape. [2012-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6).
    13. Tong, Sophia. . GameSpot. 2009-06-02 [2009-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05).
    14. Ransom-Wiley, James. . joystiq.com. 2006-07-18 [2008-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3).
    15. Satoshi Nakamura, Mamoru. . GameWatch. 2008-02-18 [2008-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12).
    16. Ransom-Wiley, James. . joystiq.com. 2006-04-19 [2008-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8).
    17. Ransom-Wiley, James. . joystiq.com. 2007-02-08 [2008-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8).
    18. Tanaka, Hiromichi. . ffxiclopedia.org. 2007-07-14 [2008-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04).
    19.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05).
    20. . ComputerAndVideoGames.com. 2010-08-18 [2015-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20).
    21. . Mcvuk.com. 2010-03-09 [2011-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4).
    22. . [2014-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2).
    23. . Kotaku. [2012-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5).
    24. Words: Tyler Nagata, GamesRadar US. . GamesRadar. [2011-01-06].
    25. . MMO News. [2012-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0).
    26. . [2011-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7. . Square Enix. [2012-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28. . vr-zone. [2013-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9. . Nerdeux. [2015-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5).
    30. . Square Enix. [2012-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2).
    31. Vandell, Perry. . Future Publishing Limited. [2015-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5).
    32. . 网易游戏. 2010-09-16 [2015-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8).
    33. . 网易游戏. 2014-04-23 [2015-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29).
    34. . 网易游戏. 2014-07-22 [2015-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4).
    35. . 《最终幻想14》營運团队-盛大游戏. 2014-08-05 [2015-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9).
    36. . [2014-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37. . Siliconera. 2013-01-01 [2013-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4).
    38. . GameRankings. 2010-09-30 [2012-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05).
    39. . 1UP. 2010-10-18 [2010-10-20].
    40. . Gamerevolution.com. 2010-11-14 [2011-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1).
    41. . Gamespy. 2010-10-11 [2010-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07).
    42. . IGN. 2010-10-11 [2010-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31).
    43. . PC Gamer. 2010-10-18 [2010-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0).
    44. . [2014-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9).
    45. . Gamasutra. 2010-11-04 [2010-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2).
    46. . [2015-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25).
    47. . Sponichi Annex. 2011-09-27 [2015-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8).
    48. Final Fantasy 14's director cracks up when asked if it will ever get classic serve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PCGamer.2019-06-17.[2019-08-10].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