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谷地鐵

曼谷地鐵泰语:音素換寫,意為地鐵,英語簡稱:MRT)是泰國曼谷的地鐵系統。現時,曼谷地鐵共有兩條地鐵路線,以及兩條單軌鐵路,另外有一條興建中的地鐵新路線預計於2024~2025年之間啟用。

曼谷地鐵
รถไฟฟ้ามหานคร สายเฉลิมรัชมงคล
Metropolitan Rapid Transit (MRT)
概覽
營運地點 泰國曼谷
服務類型城市轨道交通系統
技術數據
路線長度135.9公里
最高速度80 km/h(50 mph)
正線數目4
車站數目107
軌距1,435毫米標準軌)(標準軌
電氣化方式750V直流電,第三軌供電
開通營運2004年7月3日
日乘客量日均47萬人次(2019年10月)
年均9240萬人次(2014年)[1]
擁有者泰國地鐵局
營運者曼谷高速公路與地下鐵路公眾有限公司
網站http://www.mrta.co.th/

曼谷地鐵首條路線藍線在2004年7月啟用,從城市北端連到城市中心,共設有19個車站。蓝线和其19个车站,全部由日本政府透过日本国际协力银行资助,每个车站都有象征日泰友好的纪念资助牌匾。第二條路線紫線則於2016年6月啟用,延伸系統至曼谷外的暖武里府

曼谷地鐵是軌道運輸標竿聯盟(NOVA)的成員之一[2]

歷史

曼谷地鐵最初在特許經營權框架下開始興建,藍線的民用基礎設施由政府部門泰國地鐵局(MRTA)提供,營運權在路線啟用首25年內移交予特許經營者,曼谷高速公路與地下鐵路公眾有限公司(BEM)是唯一一家中標藍線特許權合同的私營公司。作為藍線的特許經營商,BEM為地鐵項目提供機電設備,包括列車、信號系統、SCADA、通信設備及月台幕門等,並負責營運地鐵系統。BEM公司其後再將路線的維修事務分包予供應商西門子(Siemens)。

藍線

曼谷地鐵的第一條路線藍線(正式名稱為差隆拉差蒙坤線)工程於1996年11月19日展開。然而,翌年因遇上亞洲金融風暴,加上在曼谷的積水土壤深處中建造大型地下結構,使土木工程具挑戰性,因而令路線完工時間延遲。

藍線於2004年4月13日開放了為期數週的公眾試用期。同年7月3日,普密蓬國王詩麗吉王后在晚上主持藍線開幕儀式,標誌曼谷地鐵正式投入服務。然而,路線在經歷啟用初期的試乘人潮後,雖然票價削減一半至每程10至15泰銖,但客流量仍在每天約18萬人次徘徊,遠低於原本預計的40萬人次。2014年,日均乘客量亦僅升至25萬人次。[1]

2011年中起隨著紫現建設,藍線也開始建設延長線,將路線由原本的挽賜站(Bang Sue)至華喃峰站(Hua Lamphong),向西側延長。2017年8月,藍線延長至島本站,成為與紫線的轉乘站。[3][4]2019年7月至12月間,西側延長線部分分段啟用,令藍線成為一條以逆6字型營運的路線。外圈列車在塔帕站上層月台起行,順時針圍繞曼谷一圈後,經塔帕站下層月台向西行前往叻松站。內圈列車在叻松站起行,經塔帕站下層月台逆時針圍繞曼谷一圈後,以塔帕站上層月台為終點站。

紫線

紫線(正式名稱為查隆拉差當線)是曼谷捷運第二條地鐵路線,紫線的建築工程分為六份合同,其中三份為土木工程,還包括藍線延長至島本站的工程。合同於2009年底至2010年初簽署,原定於2014年底完工[5],但是2011年泰國洪水使該線路建設推遲了近一年。

2016年8月紫線啟用,但是藍線延伸至島本的工程被推遲,因此紫線開通後未能按計劃與藍線換乘。這導致紫線使用率低。即使票價降低,該線路每天也只能吸引約22,000名乘客,而目標是100,000人次。[6]2017年8月藍線終於延長至島本站,成為與紫線的轉乘站,紫線乘客量顯著增加。[3][4]

黃線

黃線最初由日本顧問於1990年代中期提出,2012年黃線完成細部設計,確定採用單軌技術。2013年2月OTP表示黃線的招標將在2014年進行。[7]2014年泰國政變導致新的軍政府成立,招標被暫停,之後軍政府指示黃線改為PPP招標,招標流程於2016年中發布,並由中泰合資公司得標。[8]黃線的建設於2018年3月開始,[9]在經過5年建設後,黃線自2023年6月3日至6月19日間陸續開始運營。[10][11]

粉紅線

粉紅線最初由運輸和交通政策規劃辦公室於2005年提出,作為一條重型鐵路系統地下線路。2008年,為了降低建設成本,改為單軌鐵路線。粉紅線原定於2013年第三季進行招標,然而,由於車輛選擇和反政府示威導致招標準備工作出現延誤,2014年2月上旬的全國選舉动荡,和2014年5月的泰国政變導致招標被進一步推遲,直到2016年中才發布粉紅線招標信息,並由中泰合資公司得標。[8]粉红线的建設於2017年12月開始,[12]經過近6年建設後,曼谷单轨铁路粉红线在2023年11月21日開始試營運,2024年1月3日正式開通。[13]另外長2.8公里、设置2个车站的蒙通他尼会展中心专线已于2022年开始兴建。

未來規劃

目前正在建設中,紫線南延線(島本至叻巫拉納)則在2020年4月招標,[14]棕線亦預計於2020年末招標。[15]

路綫

曼谷城市轨道交通路線圖
標誌 路線 車站數目 總長度
(公里)
總長度
(英里)
營運區間 日均客流量 開通時間
首次營運 最近延長
藍線 38 47 29 叻松塔帕 400,000 2004 2019
紫線 16 23.6 14.7 空曼派島本 70,000[16] 2016
黃線 23 30.5 19.0 叻拋三榕 2023
粉紅線 30 34.5 21.4 暖武里市民中心民武里 2023
總計 107 135.9 84.3 260,000

車輛

單軌列車

曼谷单轨黄线單軌车辆

曼谷單軌鐵路粉紅線和黄线使用庞巴迪INNOVIA單軌300型列车,共采购70列,其中42列用于粉红线、28列用于黃线,每一列车为4节编组[17],4輛編組的單方向運力為24,100人/小時,8輛編組的運能為单方向49,600人/小時。

曼谷單軌鐵路列車將由位於中國蕪湖中車浦鎮龐巴迪運輸系統公司(龐巴迪運輸與中車南京浦鎮的合資企業)製造。列车自2020年9月开始交付太方,所有车辆原定於2022年初交付,[18]但後來被推遲,最後一組列车於2023年3月上旬交付。[19]

是隆車站
惠恭王車站入口

轉乘規劃

未來規劃

路線 車站數目 總長度
(公里)
總長度
(英里)
營運區間 預計開通
橙線 17 22.5 14.0 泰國文化中心 ↔ Yaek Rom Klao 2024年
橙線 13 13.4 8.3 Bang Khun Non ↔ 泰國文化中心 2025年
紫線 17 23.6 14.7 島本 ↔ Kru Nai 2027年

线网图


参考文献

  1. (PDF): 6. 2015 [2016-01-0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10-01).
  2. 軌道運輸標竿聯盟(NOV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英文)
  3. . Bangkok Post. 2017-07-12 [2023-06-22] (英语).
  4. . bangkokbiznews. 2017-08-11 [2023-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5) (泰语).
  5. . 2009-08-26 [2023-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4) (泰语).
  6. Limited, Bangkok Post Public Company. . property.bangkokpost.com. 2016-09-09 [2023-06-22] (英语).
  7. . 2013-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6) (泰语).
  8. . Bangkok Post. 2016-12-07 [2023-06-23] (英语).
  9. . Bangkok Post. 2018-08-27 [2023-06-23] (英语).
  10. . www.mrta.co.th. 2023-06-09 [2023-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8) (泰语).
  11. . Bangkok Post. 2023-06-19 [2023-06-23] (英语).
  12. Limited, Bangkok Post Public Company. . Bangkok Post. 2017-11-21 [2023-11-25] (英语).
  13. Mail, Pattaya. . Pattaya Mail. 2023-11-20 [2023-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2) (英语).
  14. Member meeting with MRTA planning division on 7 August 2019 at MTRA Headquarters
  15. . [2020-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16. Post Publishing. . Khaosod Online. [2023-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4) (泰语).
  17. . 2017-06-01 [2023-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04) (泰语).
  18. . ah.sina.com.cn. 2020-09-04 [2023-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3).
  19. Siripanjana, Maneerat. . เดลินิวส์. 2023-03-07 [2023-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3) (泰语).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