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

日晕
大气中的冰晶通常是由卷状云带来,当太阳光射入冰晶时,则反射于人类眼睛,产生环状或弧状的卷圈,通常为内圈红光,而外圈为紫光。
种类
晕可分为有「小晕」和「大晕」,「小晕」即22度晕,「大晕」即46度晕。小晕是以发光体为圆心,角半径为22度的一种内圈呈淡红色,外圈偶尔为紫色或白色的光环,光环内的天空明显较光环外的暗。而大晕则是角半径为46度的晕环,十分少见,一般比小晕暗。

主要的晕现象以及在天空的位置

高空中冰晶的形状
上图标出了常见的晕现象以及它们在天空出现的位置。
晕现象 | 说明 |
---|---|
(1) 22度晕 | 最常见,是观察角度为22°的环,由大气层中悬浮的大量六边形冰晶反射阳光形成。 |
(2) 幻日 | 常与22度晕一起出现,由水平方向的扁平状的冰晶形成。 |
(3) 光柱 | 由水平方向的扁平状的冰晶形成。 |
(4) 幻日环 | 比较罕见,光线在扁平状或柱状的冰晶中发射形成。 |
(5) 环天顶弧 | 常与幻日一起出现,与幻日形成原理相同。 |
(6) 接触弧 | 通常只能看到一部分,由水平悬浮的柱状冰晶形成。 |
(7) 46度晕 | 非常罕见,当22°晕非常亮时,才可能出现。 |
(8) 幻日(下方) | 出现在地平线下.只有从山上朝下看,或者从飞机上才能看到。 |
环地平弧/火彩虹 | 只有在高于58°的位置才可以看到。 |
120度幻日 | 很少见的晕,常伴随特别明亮的幻日出现。 |
上珥 | 与46°晕相比色彩更绚丽,像霓一样,内部是红色。 [1] |
摄影上的晕
在摄影中,晕光多指不经意造成的光学效应,这是由于底片一开始曝光时的反射光线造成,或由此卷底片印出的图像中环绕着发光源或反光源边缘而成的光圈。现代摄影底片上会复上「反晕光层」来防止此效应发生。

Holga照相机造成的晕光效果。
仿真软件
Halosim
HaloPoint
外部链接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晕 |
- Halo explanations and image galleri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at Atmospheric Optic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Meteoros AKM - Halo explanations and image galleri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Halo reports of interesting halo observations around the Worl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Southern Hemisphere Halo and other atmospheric phenomena
- Halo in Chisinau Moldova (photo and video)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Walter Tape & Jarmo Moilanen, Atmospheric Halos and the Search for Angle x (free e-boo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meteoros.de 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abgerufen 18. März 201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