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砂

星砂()指一种像星形颗粒的砂状海洋堆积物,是一种由生物形成的物质。这些星砂一般都是由多种有孔虫的外壳堆积而形成,与一般从岩石风化而形成的砂粒不相同。

星砂
扫描电子显微镜放大45倍的星砂
科学分类 编辑
演化支 SAR超类群 SAR
门: 有孔虫门 Foraminifera
纲: 球室虫纲 Globothalamea
目: 轮虫目 Rotaliida
科: 星砂科 Calcarinidae
属: Baculogypsina Baculogypsina
种:
星砂 B. sphaerulata
二名法
Baculogypsina sphaerulata
Parker et Jones
星砂与一般的海砂

概要

「星砂」的成员之一:Baculogypsina sphaerulata的活体。

星砂是一种轮虫目(Rotaliida)星砂科的多种有孔虫原生生物的外壳。活体有孔虫的壳里充满着原生质。当有孔虫死后,这些由有机质组成的原生质会慢慢分解,残留下较为坚固强壮的壳会堆积起来。壳的几何形态令人联想起星星或太阳散发着光芒的形像,除了是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也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令一般民众欣赏喜爱。

有孔虫属于一种单细胞生物,是一个大型的分类:除却星砂科物种以外,已灭绝的货币虫均为有孔虫的代表物种。有孔虫于上新世(500〜160万年前)开始出现[1],而现时的星砂除了有现生有孔虫的壳,亦有可能掍入了数万年前的有孔虫化石

有孔虫本身是海洋生物,但作为一种广泛分布的生物群,也有可能会在淡水或土壤中发现。这些星砂分布于温暖海洋,其外壳由碳酸钙构成,与由珊瑚珊瑚礁一样,都是海洋中炭素循环的重要一员,其碳固定量可高达700g(800,000个体相当)/m2/年[2],仅次于造礁珊瑚上的石灰藻红藻门的一种)[3]。此外,作为一种大型有孔虫的星砂,会与硅藻定鞭藻门藻类共生,并通过这些共生藻进行光合作用。这在生态系统中为一次生产者提供住处,其生物残渣在生态有其重要价值。

分布

西太平洋热带亚热带海域,珊瑚礁附近有广泛分布。当中较为知名的有在日本南部及琉球的沙滩,最著名的有西表岛竹富岛。由于被游客滥采,星砂的数量已经大幅减少,一些地方擡出保护措施,禁止擅自收集。但实际上还是常能在水族馆以廉价买到。

参考文献

  1. Todd R. . Sci. Rep. Tohoku Univ., 2nd Ser. (Geol.), Spec. 1960, 4: 100–7.
  2. Sakai K, Nishihira M. . Proc. 4th Int. Coral Reef Symp. 1981, 2: 763–6.
  3. Hallok, Pamela. . J. Sedi. Petrol.. 1981, 51 (2): 467–74 (英语).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