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沙逊洋行

新沙逊洋行(E.D. Sassoon & Co., Ltd.)是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上半叶的一个贸易公司,主要在印度中国日本经营。

伊利亚斯·大卫·沙逊、孟买新沙逊洋行(中)和雅各布·沙逊

历史

新沙逊洋行于1867年成立,大卫·沙逊(1792–1864)的次子伊利亚斯·大卫·沙逊(1820–1880)由于与兄弟之间的个人怨恨,脱离家族公司老沙逊洋行(David Sassoon & Co.),另外创立新公司。新公司在孟买上海设有办公室,经营干果、南京布、金属、茶叶、丝绸、香料和樟脑[1]。但它很快专注于从印度向中国出口鸦片棉花和面料[2]

新沙逊洋行很快就显示出比老沙逊洋行更有活力,到爱德华时代后期,其资本(125万至150万英镑)已经是老沙逊洋行资本(50万英镑)的2至3倍[3]。该公司后来将其业务扩展到波斯湾港口、巴格达日本。1879年,新沙逊洋行的业务由单纯从事棉花贸易扩展到棉纺织业,在孟买收购了倒闭的亚历山德拉棉纺厂,[4]把它们变成了成功的工厂。

1880年伊利亚斯·大卫·沙逊去世后,他的长子雅各布·伊利亚斯·沙逊爵士(1844-1916 年)接管了生意,并在加尔各答卡拉奇开设了更多分支机构。该公司还在上海购买了地产。但在1907年,英国签署了一项条约,同意在未来十年内逐步取消对中国的鸦片出口,而中国则同意在这段时间内根除国内的鸦片生产。在这项条约之后,新沙逊洋行退出鸦片贸易,最终完全停止。[5] 相反,公司进一步投资了孟买的棉纺厂业务。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新沙逊洋行已发展成为印度最大的纺织集团,并以其先进的生产技术而闻名。

1909年,雅各布·伊利亚斯·沙逊爵士在组建东方银行中也发挥了非常突出的作用,利用银行信贷,使自己不那么容易受到印度卢比波动的影响。1921 年 1 月 1 日,新沙逊洋行重组为私人贸易和银行公司,放弃了旧式的合伙人结构[6]

1924年,爱德华·伊利亚斯·沙逊爵士(1853-1924年)和他的弟弟迈耶·哈里·沙逊(1875-1924年)在同一年内先后去世。爱德华·伊利亚斯·沙逊爵士的儿子维克多·沙逊爵士(1881-1961 年)和迈耶·哈里·沙逊的遗孀莫泽尔·古巴伊(1872–1964 年)成为公司的主要所有者,总资产1500万英镑。维克多·沙逊爵士成为公司的董事长,迈耶·哈里·沙逊的女婿德里克·菲茨杰拉德(1892-1967年)被任命为伦敦曼彻斯特分公司的经理。

1927年,新沙逊洋行已经是孟买最大的棉纺厂所有者,总部仍设在那里。1929-30年大萧条迫使新沙逊洋行最大的竞争对手破产,该公司接管了它们。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时,新沙逊洋行拥有15家棉纺厂,拥有3万多名员工,是孟买最大的私人雇主。

在孟买创造的利润被重新投资于上海的豪华房地产和酒店。1923年,新沙逊洋行已购得安利洋行(Arnhold & Co.)的大部分股份[7],成立了华懋地产公司(Cathay Land Company)。后者在上海拥有多栋公寓大楼和一家酒店,为进一步投资上海房地产提供了完美的基础[8]

1928年,维克多·沙逊爵士成立了沙逊银行(E.D. Sassoon Banking Company Limited),作为新沙逊洋行的子公司,以协调其家族的贸易利益[9]。1930年3月,新沙逊洋行总部迁至新建的上海沙逊大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沙逊集团带来了许多变化。虽然战争提高了产量,同盟国军队的需求激增,该公司还是于1943年决定出售孟买的棉纺厂[10], 担心一旦印度获得独立,外国所有者将出现问题。1949年5月,上海处于共产党政权的控制之下,对公司总部来说似乎是一个不健康的地方,因此,在1950年转移到巴哈马拿骚。人们认为拿骚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不征收任何形式的个人或公司税,维克托·沙逊爵士住在那里,直到1961年去世。[11]

维克多·沙逊爵士去世后,银行子公司沙逊银行于1972年出售给商业银行华莱士兄弟公司(控股)有限公司(Wallace Brothers & Co. (Holdings) Ltd),1974年11月更名为华莱士兄弟沙逊银行有限公司(Wallace Brothers Sassoon Bank Ltd.),后者又在1976年被渣打银行接管[12]。母公司 新沙逊洋行继续作为一家独立的公司运营,直到1978年成为DK投资(克罗斯比广场)有限公司(DK Investments (Crosby Square) Ltd.,伦敦城克罗斯比广场4号)。

维克多·沙逊爵士心脏基金会("Sir Victor Sassoon Heart Foundation")由沙逊夫人在她丈夫去世后成立,设于拿骚。沙逊家族仍然住在拿骚。

参见

参考

  1. Stanley Jackson: ″The Sassoons - Portrait of a Dynasty″, Secon Edition, William Heinemann Ltd., London 1989, p.48 and 51, ISBN 0-434-37056-8
  2. Madhavi Thampi: "India and China in the Colonial World", Social Science Press, London/ New York 2017, p.40; ISBN 978-1-138-10269-9
  3. Stanley Chapman: "The Rise of Merchant Banking", Routledge, London/ New York 2006, p.131, ISBN 978-0-415-48948-5
  4. 贾姆希德吉·塔塔(1839-1904)创办于1869年
  5. David Faure (Editor): "Society - A Documentary Histor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Hong Kong 1997, p.125, ISBN 962-209-393-0
  6. Stanley Jackson: ″The Sassoons - Portrait of a Dynasty″, Secon Edition, William Heinemann Ltd., London 1989, p.200, ISBN 0-434-37056-8
  7. 总部设于上海,在汉口天津广州伦敦设有分公司。
  8. Stanley Jackson: ″The Sassoons - Portrait of a Dynasty″, Secon Edition, William Heinemann Ltd., London 1989, p.212, ISBN 0-434-37056-8
  9. . [2019-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10. E.D. Sassoon & Co.'s cotton mills were sold in 1943 to the Indian trading company "Messrs Aggarwal & Co.", which integrated them into their "The India United Mills Limited". These in turn were nationalized in 1974 by the Indian government. In the early 2000s they were wound down together with other textile mills in Bombay.
  11. . [2019-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12. . [2019-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