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马剑
斩马剑,又称断马剑,为汉代之兵器,由尚方令铸造,供皇室使用,即俗称的尚方宝剑。唐朝时,称陌刀为斩马剑。宋朝后改称斩马刀。明朝之后,称类似于日本的大太刀与倭刀,用来扫击敌人之腰身或马腿的长刀为斩马刀,又称扫刀、砍刀。传至清末,义和团使用此类刀具,因此又称义和刀。民国时的苗刀可能起源于此。

绿营斩马刀
历史
汉朝
斩马剑起源于汉朝,由少府中的尚方令负责铸造的剑,因为锋利,可用来斩马,故称斩马剑[1]。在汉朝时,皇室、外戚等贵族可以使用斩马剑,如王莽就曾命其侍卫,以斩马剑杀董忠[2][3]。
最早出自于《汉书》朱云传[1],但是在荀悦《汉纪》中,引用《汉书》此段落,称为「断马剑」。唐张渭诗也称为断马剑,《四库提要》认为斩马剑可能是误字,应为断马剑[4]。
汉朝书籍中没有描述斩马剑的造型,图画、壁画中没有对斩马剑的描绘,至今陵墓考古也未曾发现斩马剑的实物。所以斩马剑的外型可能类似于当时一般的刀剑,但因为是皇室所铸造,特别坚硬锋利,所以冠上特别称呼。相传尚方令在月蚀时铸剑,以供天子使用[5]。
唐朝
唐朝步兵使用的长刀,称为陌刀,被认为即是汉朝的斩马剑[6]。
唐朝书籍中对陌刀的记载不清楚,也没有留下图画,现代考古也尚未发现陌刀实物。在宋代图谱中有画出唐代陌刀的外型,但无法确定它是否是唐代陌刀的真实外貌。
特色
- 刀刃为熔合锻造精钢
- 后环、护手、剑海(镦)为铜质精雕
- 茎为黑檀木或红豆杉
- 无鞘
- 刀饰为缎带、铜勾
参考
- 《汉书》卷67〈杨胡朱梅云列传〉:「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孔子所谓「鄙夫不可与事君」,「苟患失之,亡所不至」者也。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颜师古注:「尚方,少府之属官也,作供御器物,故有斩马剑,剑利可以斩马也。」
- 《汉书》卷99〈王莽传〉下:「莽欲以厌凶,使虎贲以斩马剑挫忠,盛以竹器,传曰:『反虏出。』」
- 《太平御览》兵部73〈剑〉上:「王莽使武贲,以斩马剑,挫董忠。」
- 《四库提要》史部三编年类〈汉纪〉:「朱云请上方剑,汉书作斩马,悦书乃作断马。证以唐张渭诗:『愿得上方断马剑。斩取朱门公子头』句,知汉书字误。」
- 宋薛季宣《浪语集》卷31〈记汉尚方剑〉:「尚方,汉工官也。汉法,常以月食时铸剑,供天子服用。」
- 《唐六典》卷16:「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斩马剑。」
- 宋 高承《事物纪原·戎容兵械·斩马刀》:「汉成帝时,朱云请上方斩马剑断张禹头,以厉其余」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33〈熙宁五年〉:「五月庚辰朔,御文德殿视朝。命供备库副使陈珪管勾作坊,造斩马刀。初,上匣刀样以示蔡挺,刀刃长三尺余,镡长尺余,首为大环,挺言:『制作精巧,便于操击,实战阵之利器也。』遂命内臣领工置局,造数万,分赐边臣。斩马刀局盖始此。」
- 《玉梅》:「熙宁五年,作坊造斩马刀,长三尺余,镡长尺余,首为大环,上出以示蔡挺、挺奏,便于操击,战阵之利器也。五月庚辰,朔命置局造数万口分赐边臣。」
- 杨英《从征实录》:「五月,藩驾驻思明州。设戎旗左、右镇,以林胜为左戎旗镇,拔左冲镇杨琦为右戎旗镇。吊(调)各处乡勇训练铳器,配执铜百子花釬铳,设斩马刀,不空归木棍。」「每班带班长六员,配云南斩马各二、牌金塀串各二,弓箭则全班俱执。」
- 郑大郁《经国雄略》卷5:「刀名斩马,以其有批砍之妙用在也。形颇似半月,而以之横截马脚,如风扫折枝。用以攻击,皆所宜也。爰议刀制云。」
- 清 王啅《兵仗记》:「斩马刀,一名砍刀,长七尺,刃长三尺,柄长四尺,下用铁钻。马步水路咸可用。」
- 计六奇《明季南略》卷11〈闽记〉:「十六年(己亥)五月十三日,成功率兵十万入寇;被甲能战者三万而已,余俱火兵。有一甲卒,即有五火卒随之。俱以布裹首,赤足;刀长六尺,或长鎗、团牌。」
- 计六奇《明季南略》卷11〈闽记〉:「其兵三人一伍,一兵执团牌蔽两人,一兵斫马,一兵砍人。甚锐,一刀挥铁甲、军马为两段。盖铸刀时,用铁匠百人挨递打,成此一刀,故锐特甚。」「久之冲下,郑兵不动。俱铁甲胄、铁面头子,止露两足;用长刀砍骑,锐不可当。射中其足,则拔箭更战;大兵遂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