搅切榨
「搅切榨」是香港网民在2005年创建的潮流用语,源于当年香港高级程度会考(高考)的试题。在该年的高考中,中文科的阅读理解试卷问及文本中「搅」、「切」和「榨」的意思。由于考生对答案摸不着头脑,题目在网络上引发热烈讨论,从而令「搅切榨」一词流行[1]。
典故
2005年4月8日,高考的中国语文及文化科(下称中化科)开考。当中,其中一篇阅读理解篇章以香港文学家董桥的《中年是下午茶》作为选材。[2]一条考题问及文章内「搅一杯往事,切一块乡愁,榨几滴希望」中「搅」「切」「榨」三字在文中的意思。由于问题艰深,引起当年普遍考生的不满。
当日中化科考试后,事件迅即在网上引起师生各方激烈讨论,为于便利讨论,「搅切榨」一词便在网上产生起来,并且被广泛流传。经过网上演变后,「搅切榨」一词迅即变为网络上的潮流用语。
原文正解
在《中年是下午茶》一书里,作者对「搅、切、榨」三字的用意如下:[3]
- 搅:本指做一件事,或是干扰的意思,有搅乱或搅扰。在文中「搅一杯往事」意思是,从茶里重拾一些往事但往事模糊,不能具体,像水一样难以勾勒,所以用「一杯」作量词。
- 切:本意是把东西用刀分开,可以作切开、切断。文中「切一块乡愁」是茶勾起了对故乡的思念,难以割断,感情深刻, 是以用「一块」作量词。
- 榨:榨可解作榨取。「榨几滴希望」,是说明了董桥人到中年的心境或状况,失去了少年时所具有的斗志或希望,却又不得不为明天而努力,只好用力榨出一些希望,结果却只有几滴的量,故此是几滴。
衍生文化
随着新兴潮语「搅切榨」的形成,加上香港互联网上对高考中化科事件的激烈讨论,引发了一场规模颇大的次文化创作。有一些人把当时的粤语流行歌及古文重新填词,讽刺考评局对考生不公平。「搅切榨」也成为当时年青人的流行用语:「搅切榨」一词在网络上之热,由网民不断在网上使用「搅切榨」作为宣泄不满、以至咒骂人的用语;甚至于香港网络大典亦有介绍此新造词语的使用方法;以至有人直接称这次高考中化科事件为「『搅切榨』事件」,可见一斑。情形就类似2008年香港中学会考中文科考卷出现潮流用语,令屈机一词成为当时的流行语一样。
「搅切榨」与「潜水怕屈机」
事缘2008年香港中学会考(下称「会考」)中文科考卷出现大量潮流用语,其中更出现了一句「见鬼勿O嘴 ,潜水怕屈机」的标语,令考生大为不满。可能事带相关,令人不禁回想起2005年的「搅切榨」事件。两者相似的地方在于「搅切榨」一词与「屈机」、「潜水」(及其他于该会考试卷上出现过的一系列潮流用语)都是因为一场公开考试而在社会上流行起来。而分别则在于「搅切榨」是新造词汇,而「屈机」、「潜水」(及该会考卷上其他潮语)则是一早在社会上已成流行的潮流用语(不过,「潜水怕屈机」却是香港考评局自家独创出来的新语句)。
由于这个关系,「搅切榨」再次热起来,并出现在不少讽刺考评局的次文化创作中,其中的例子如恶搞前香港中学会考中文科课程必修课文《花潮》的《潮卷》;及恶搞歌曲《香港始终有你》的《屈机O嘴靠你》。[4]
数据源
- 学生投诉高考试题「政治洗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苹果日报,2005年4月11日
- 中年是下午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 [2008-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16).
- 高考生改歌词讽考评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明报,2005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