摹写
摹写是修辞手法的一种[1],是将有关事物的各种感觉,如颜色、形状、气味、色泽、声音等的感受通过作者的主观加以形容描述的修辞技巧[2]。以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五种方法用文本细腻的表现出来。[3]
视觉摹写
包括色彩、景物、动作、空间等,能引起视觉意象的文本描写,称之为视觉摹写。 例如:
- 「衔远山,吞长江」(范仲淹《岳阳楼记》)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 「庭中紫豆一丛,作花甚繁;芭蕉展叶,绿满窗户;紫薇久花,离离散红。」(李慈铭 《越缦堂日记》)
- 「黑压压的,满天乌云,盘旋着,自上而下,直要卷到地面。」(陈冠学《西北雨》)
- 「空中飘着细细的太阳雨,一道彩虹跨越东方山岭,云后可见蓝天。」(杜虹 《灰面鹫之歌》)
- 「阳光平铺在窗外的草坪上,把草尖上的露珠映成了一粒粒亮晶晶的珍珠。」(吴敏显《绿窗》)
- 「那是短短的两排洋灰房子,没有斜斜的屋顶。」(柯庆明《风雨荒村》)
- 「在晨曦的晨光中,我望着母亲的脸,他的额角方方正正,眉毛是细细长长的,眼睛也瞇成一条线。」(琦君《红纱灯.下雨天,真好》)
- 「再晚一点便要看到穿蓝条睡衣睡裤的女人们在街上或是河沟里倒垃圾,或者是捧出红泥小火炉在路边呼呼地扇起来,弄得烟气腾腾。」(梁实秋《散步》)
- 「李龙第的眼睛投注在对面那个赤足褴褛的苍白工人身上;这个工人有着一张长满黑郁郁的胡子和一双呈露空漠的眼睛的英俊面孔。」(翁闹《我爱黑眼珠》)
-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朱自清《荷塘月色》)
- 「恐惧刻在孩子们脸上,麦田已倒向战车经过的方向。」(周杰伦《止战之殇》)
- 「湖边山上,青一块,紫一块,绿一块。」(吴敬梓《儒林外史.王冕的少年时代》)
听觉摹写
对事物所发出的各种声音加以描绘的摹写,即为听觉摹写。 例如:
- 「宜围碁,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王禹偁《黄冈竹楼记》)
-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中国格言)
-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佚名 《木兰诗》)
- 「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梁实秋《鸟》)
- 「此地很安全,市声弥留着,这种健忘症是幸福的,雀何为而喃喃,像是为静,为静打着拍子。」 (余光中《莲池边》)
- 「院子里风竹萧疏,雨丝纷纷洒落在琉璃瓦上,发出叮咚之音,琉璃窗也砰砰作响。」(琦君《红纱灯.下雨天,真好》)
嗅觉摹写
对鼻子所闻到的气味加以描摹与刻画,即为嗅觉摹写。 例如:
味觉摹写
对嘴巴及舌头品尝到的、感受到的口感和滋味加以描绘的摹写,即为味觉摹写。 例如:
触觉摹写
将身体皮肤所接触到的事物(软、硬、轻、重)等描写出来,即为触觉摹写。 例如:
- 「柚树的叶影再缓缓的移动,移上我的脸颊的是几朵挤碎的阳光, 到这里,它成了一种柔软的抚摸。」(萧白《山鸟的歌》)
- 「秋天的夜,总是很美的,它并不寒冷,只是清凉。」(陈醉云《蝉与萤》)
- 「脚伸向秧田里的水探一探,一股冷冽的寒气直透进体内。」(吴晟《不惊田水,冷霜霜》)
- 「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朱自清《春》)
-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释志南《无题》)
「厚敦敦的软玻璃,倒映着碧澄澄的一片晴空
综合摹写
融合对事物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感觉做多重角度的描摹,即为综合摹写。 例如:
参考数据
- . [2016-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 . [2016-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 修辞宝典----摹写修辞 的存盘,存档日期2017-07-0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