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

扬琴是一种中国民族乐器,亦有洋琴打琴敲琴扇面琴蝙蝠琴蝴蝶琴等称呼(现代几乎统一称作「扬琴」),其兼具打击乐器弦乐器之特色,但在里还是编制为「弹拨乐器」。

扬琴
扬琴的演奏
音域
不同扬琴有不同音域,通常横跨数个八度
相关乐器
桑图尔琴
402型中国扬琴

历史流变

辛巴龙

扬琴源于中亚地区的「桑图尔」,后流传到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等地,有「德西马」(Dulcimer)、「钦巴龙」、「哈克布列特」(Hackbrett)及「萨泰里」等多种变体。

中国扬琴

中国的扬琴起源尚未有定论,但普遍认同在明朝时经海路传进中国的说法。而中国最早的扬琴记载出处,为清代李锴所撰《含中集》[注 1]

  • 广东音乐扬琴:讲究加花装饰与润饰发展,华丽活泼流畅,有冒头、叠尾、双持加倍音、赠音带轮等特有竹法,多以「左竹法」处理的曲目。严老烈所编《旱天雷》、《倒垂帘》、《连环扣》、《到春来》、《归来燕》等广东扬洋琴曲多用「座音衬打法」。易其仁于1920年编着《粤曲洋琴谱》,其所创用的洋琴竹法符号为后人延用。丘鹤俦并提出"竹法十度"说。
  • 江南丝竹扬琴:轻细小雅,有「扬琴一捧烟」说法,多用附点与短拍带轮。
  • 四川扬琴:讲究演奏技法的特殊效果,较欢乐雄壮。
  • 东北扬琴
  • 潮州弦诗:少用轮奏法,奏法最为朴素,但头板加花讲究抑扬顿挫,各种催奏法讲究紧密对比。潮州洋琴保存最原始型制,如铜丝弦、七平均律等。
  • 山东琴书
  • 维吾尔木卡姆
  • 内蒙二人台

朝鲜扬琴

朝鲜半岛的扬琴称为「洋琴」(),在18世纪由中国人传入朝鲜半岛。[1]

乐器构造

制式

  • 小扬琴:两桥式,长期用于说唱音乐的伴奏。
  • 大扬琴:两桥式十二平均律律吕式大洋琴,为两桥间采半音调弦法,有高音、低音两种,由郑宝恒张子锐赵立叶天津乐器厂合作,于1953年、1954年间共同制作。其后郑宝恒、袁静芳芦宝林合作研制第2代全律活马大洋琴。
  • 3桥变音扬琴:被号称为「快速转调洋琴」,于1959年由杨竟明制作,可以临时以滚轴变半音转调。
  • 4桥变音洋琴:杨竟明于1961年在三桥变音扬琴的基础上制作而成。
  • 401:杨竟明以变音扬琴的基础上制作的五桥变音洋琴。以「五‧二多码并列式」、「分层滚轴板」、「转调半音槽」解决音域、微调、转调等问题。
  • 402:21世纪常用款型
  • 501:桂习礼李江周靖石于1984年据401扬琴研制而成,于高低音区加进半音调弦法,弦轴彷钢琴用细螺纹以防止跑弦。
  • 505:于501内加钢棍牵柱及双梆结构,以抵销琴弦张力及结合洋琴架,加装脚踏制音器后而成。
  • 601:2004年由沈阳音乐学院刘寒力研制并设计音位,唐山贵军乐器有限公司潘贵军制作,这是基于501型扬琴为基础重新研制。音域为B1(大字一组)至f4(小字四组),横向二‧五式排列为主,音域宽广且演奏方便。代表曲目有《金翎思-满乡随想》、《骊山池影》、《竹潇琴梦》等。2005年在北京第八届世界扬琴大会正式亮相。

构造

琴码与弦

扬琴以击弦发声,音箱以木制成,呈扁平梯形,上有144条弦,双手持「琴竹」击奏。

现代扬琴有100多条金属弦,通常由1至5条弦1组发1音,低音弦最粗,有效弦长最长,1至2弦1组;高音弦最细,有效弦长短,4至5弦1组。有效弦长为桥码左则一段,弦由左右两端盖板下的螺丝栓着,须以工具调音。

桥码

常用的「五排码」扬琴由右至左称为低音码、左码、中码、右码、半音码。亦有3排和4排桥码的扬琴。

琴竹

亦称琴笕、竹键,以具弹性的竹制作,为击弦工具,常用有单音琴竹、单音双面琴竹、双音琴竹等。竹身细长,手握一端扁平;击弦一端为锤状,一面以橡皮或其他弹性材料包覆。

扬琴最初的击弦工具是木制小槌,音色较琴竹清脆。

滚珠及变音槽

滚珠、变音槽

位于扬琴左右两侧,将弦擡高,以降低狼音,部分新式扬琴有「变音槽」,可以迅速移动滚珠,改变有效弦长以改变音高,可方便调音、转调、奏临时变化音。

演奏

奏法

以双手持琴竹左右交替击奏或齐击一音以加强音量。以裸竹一面(即无橡皮琴皮包覆之面)击弦为「反竹」,音色尖锐有如金属互碰;以琴竹尾部「钩奏」,奏出弹拨乐效果。扬琴余音悠长,可以手指按弦消音。戴上「滑音指套」后可奏滑音

滑音指套

民族乐团中,位于指挥前方第一排,常奏和音琶音。亦为胡琴等乐器独奏曲重要的伴奏乐器。

音阶

扬琴七声音阶(简谱记谱);
及半音码、左码、中码、右码、低音码

原为五声音阶乐器,经增加桥码后可奏半音音阶

各排由下而上为全音音阶。

重要乐曲

以下曲目皆为中国扬琴之曲目。

1930年代

  • 汨罗江上》(古曲)1935年,王沂甫改编

1950年代

  • 春天》1959年,王沂甫

1960年代

  • 木兰辞变奏曲》1962年,高龙
  • 红河的春天》1962年,刘希圣李航涛
  • 边寨之歌扬琴协奏曲》1963年,张晓峰
  • 山茶花》,张晓峰
  • 欢乐的草原》,张晓峰

1970年代

  • 蝴蝶操》(二桥扬琴),1971年,蔡锡山
  • 丰收歌儿传北京》,1972年,张学生编曲
  • 草原新曲》,1972年,谷成忠编曲
  • 双手开出幸福泉》1973年,丁国舜
  • 牧野遥思》(二桥扬琴),1976年,魏丽莹
  • 潘几尕木卡姆变奏曲》,1979年,维吾尔族舞曲,刘寒力编曲
  • 《节日的天山》,姜文涛曹玲作曲,郭敏清改编
  • 边疆的春天扬琴协奏曲》,张学生

1980年代

  • 龙船》,1980年,张步蟾曲,张正秋传谱,田克俭改编
  • 林冲夜奔》,1984年,项祖华
  • 潮乡行》,1985年,瞿春泉作曲,瞿建青改编
  • 》(扬琴与钢片琴手鼓),1986年,杨青
  • 》,1988年,瞿春泉
  • 》,1988年,瞿春泉
  • 金翎思:满乡随想》,1989年,刘寒力
  • 东北风主题随想曲》,宿英
  • 沙州掠影扬琴协奏曲》,谭志斌黄英森
  • 江山的春天扬琴协奏曲》,陈庆文

1990年代

  • 雅鲁藏布江边扬琴协奏曲》,1992年,瞿春泉
  • 春夜喜雨扬琴协奏曲》1993年,徐景新
  • 黄土情扬琴协奏曲》,1998年,黄河作曲,谢鹏黄河编曲、配器
  • 四川将军令》,1995年,四川琴书曲牌,项祖华整理,黄晓飞编曲、配器
  • 流转》(双扬琴与打击乐),1997年,石佩玉

2000年代

  • 骊山池影扬琴协奏曲》,2002年,刘寒力
  • 凤点头扬琴协奏曲》,2003年,徐昌俊
  • 》,2004年,冯季勇
  • 落花‧夜》,2007年,王瑟
  • 四季:春》,2009年,王瑟黄河
  • 云端》,王瑟
  • 稻香情》,林心苹
  • 》,林心苹
  • 大武山蓝》,林心苹
  • 1949序曲》,林心苹
  • 马之三部曲》,钟泉波
  • 花之恋》,钟泉波
  • 我心中的那片田园》,钟泉波
  • 背影》,钟泉波
  • 狂想曲》,2011年,王丹红
  • 楼兰女》,钟耀光
  • 声声慢》,杨青
  • 时光2012》,朴文琳
  • 旋趣》,2009年,王韵雅
  • 蝶飏》,2013年,王韵雅
  • 《第一扬琴协奏曲-盘古》,2017年,张朝
  • 《第二扬琴协奏曲-和》,2018,张朝

年代不明

  • 春到清江》,刘维康
  • 映山红》,付庚辰作曲,桂习礼改编
  • 瑶山夜画》,许学东
  • 土家族摆手舞曲》(扬琴二重奏),桂习礼王直
  • 忆事曲扬琴协奏曲》,刘惠荣周煜国
  • 海峡音诗扬琴协奏曲》,茅匡平项祖华
  • 古道行扬琴协奏曲》,黄河
  • 漓江素描扬琴协奏曲》,陈大伟
  • 步宫廷》,刘艮,王之辉
  • 山趣》,梁欣
  • 竹林涌翠》,项祖华

注释

  1. 《含中集》第二卷。

参考文献

引用

  1. . Enciclopedia Web de Artes Escénicas de Asia. [2017-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1).

来源

  • 熊思婷(2011), 《潮州弦诗乐音乐特征在扬琴乐曲运用之探讨:以传统乐曲《寒鸦戏水》与现代创作乐曲《潮乡行》二首作品为例》,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
  • 林圣哲(2011), 《原创扬琴协奏曲《雅鲁藏布江边》、《春夜喜雨》之分析与诠释》, 中国文化大学
  • 刘寒力(2002?,《东北扬琴"吟揉滑颤"与三步骤教学》. 沈阳音乐学院.
  • 《中乐因您更动听-民族管弦乐导赏》(香港中乐团,2001,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页面存档备份,存于);ISBN 962-04-2342-9)
  • 陈以琍(1986),《扬琴及其音乐研究》(私立中国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硕士论文).
  • 孙培章(1975),《中国乐器演奏法基础篇》。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

外部链接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