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画
插画(illustration)又称插图。此词的定义不一,解释繁多,就功能面陈述,插画是将文本内容、故事或思想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
.jpg.webp)
知名儿童插画家洁西·威克斯·史密斯的作品。
一般来说,插画与其他纯艺术的最大分野之处不只在于有文本的叙说性,其背后目的还有具体的商业市场和特定对象,所以插画较纯艺术来说,更有着视觉传达的大众传播性。也因此举凡美术的相关设计,如文本编排、空间的表现、线条的变化或是媒材的使用都比其他类的艺术创作来的更加多元,才能以多向地「视觉:非语言型式」(Visual)来传播「语言」(Verbal)的深层意涵。
也因此插画的应用十分广泛,凡书籍、杂志、报纸、说明书、小说、教科书等刊物,在文本中插入的装饰文案、绘画,都统称为插画。总地来说,插画是一种结合艺术创作与文本(非语言和语言)的艺术表现,有着「叙说」内在思维的传播性。插画可包括手绘插画、数码插画或Logo设计等等。
Illustrated Book指有插图的书,意指一本厚厚的书,里面有10张插图,图文并非完全链接,和每页插图具连贯性的绘本(Picture Book)不同。
媒材
前言
- 尽管插画的创作媒材多变且多元,但有一共同点就是通过这些媒材的使用将可塑造一画面的气氛与情感,从而传达出作品的意象。意即,一媒材的使用可看出创作者如何营造与诠释文本或创作者本身所欲表达的概念。
构图
要点
- 类似构图:借由画面上重复的形体或相似比例的形状和线条,来示意主题。
- 视点:即观赏画面的角度,经由透视原理来营造(包括单点透视、两点透视等等)。视点的取决亦会影响主题的呈现,例如单点透视的中心往往是主题所在。
- 图地关系:指人类的视觉会把视觉对象从背景浮现出来,浮现出的即为图,其余的周围背景称为地。依照王秀雄的说法,下列有几点要素易成图:「小面积的、居于下方的、对称的、凸的、单纯的、水平或垂直的,及具有动感的。」按图地关系,「图」常常即为一插图中的主题。
- 均衡:可分为对称与不对称,对称均衡就是一轴线下画面两边的均衡;不对称均衡是左右物体在不对称的情况下又达到均衡的效果。
- 对比:可以是颜色的对比或是比例大小的对比,他可以造成一种反差效果。例如要呈现依据有冲突性与对立感的主题,即可使用此法。
- 动势:指的是人的视线在画面中的走向,动势的设计会有引领观赏者走入主题之感。由于阅读西方文本的方式是由左至右然后由上至下的模式,因此动势的安排最好依照「Z」字体的法则,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 留白:源自水墨画,能营造出想像与意境的扩充,亦是图地关系原理的应用,能让画面具有稳定感。
参考数据
- 王秀雄。《美术心理学》。台北市:高宝出版社,2002年:ISBN 9570003316。
- 徐素霞,插画─独立而完整的艺术,出自《雄狮美术》。1996年,第302期:11-20页。
- 美国,珍‧杜南(宋佩 译)。《观赏图画书中的图画》。台北市:雄狮美术出版社,2006年:ISBN 9574740986。
- 黄沛文,《民87-89年自由时报花编副刊「自写自画」图画作品风格研究》,屏东师范学院视觉教育研究所。2002年。
- 喆瑛(JO zhe) ,《JO zhe art》hk。
参见
相关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