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增生性腎小球腎炎
急性增生性腎小球腎炎()是在腎小球(腎小球腎炎)、或腎小管中所產生的病症。它常見於細菌感染的併發症中,通常是由鏈球菌(膿皰病)所造成的皮膚感染,也可以是链球菌性咽炎所造成的感染,亦被稱為"感染後腎小球腎炎"(postinfectious glomerulonephritis)或鏈球菌感染後腎小球腎炎(poststreptococcal glomerulonephritis)。[1] 它可以是"未來所出現的白蛋白尿"之危險因素。[2] 在成年人中,腎臟問題發生時"急性增生性腎小球腎炎"所感染的症狀和病徵仍然會隨時出現,也會使用這些醫學術語"相關感染的腎小球腎炎"(infection-related glomerulonephritis)或"細菌相關感染的腎小球腎炎"(bacterial infection-related glomerulonephritis)表示之。
急性增生性腎小球腎炎 ) | |
---|---|
顯微照相顯示感染後腎小球腎炎。腎活檢。PAS染色法。 | |
类型 | 腎小球腎炎[*]、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疾病 |
分类和外部资源 | |
醫學專科 | 腎臟科 |
ICD-9-CM | 580.0 |
DiseasesDB | 29306 |
MedlinePlus | 000503 |
eMedicine | med/889 |
症狀和病徵
- 可以是微觀性的,血尿症狀不是由病人所識別
- 可以是宏觀性的,血尿症狀會導致黑褐色或煙熏尿。
- "弗蘭克血尿"(Frank hematuria)在嚴重的情況下可能發生。
- 尿量少於400毫升/天(通常為600至2500毫升/天)。兒童其尿量小於0.5毫升/千克/小時。
- 可能不會被患者所觀察到。
浮腫
- 急性發病。
- 輕度至中重程度。
- 凹陷性水腫。
高血壓
一般情況
- 發熱、頭痛、全身乏力(malaise)、食慾減退、噁心、嘔吐等。
- 臉色等的蒼白起於水腫"及/或"貧血。
急性腎壞死是由於毛細管或毛細管血栓所造成。而經由脫皮造成急性腎小管阻塞。
病理生理學
急性增生性腎小球腎炎確切病理仍不清楚,但它被認為是III型超敏反應(Type III hypersensitivity)。免疫複合物(感染過程中形成的抗原-抗體複合物)卡在足細胞足突下面的腎小球基底膜上。這就形成了在光顯微鏡下的起伏顛簸的外觀,及電子顯微鏡上皮下隆起的現象。補體激活導致基底膜的破壞。有的理論提出,從某些"腎毒性鏈球菌感染"(nephrotoxic streptococcal infection)的"特異性抗原"(specific antigen)具有基底膜蛋白的親和性高,從而產生了特別嚴重的、持久的抗體反應。
診斷
診斷很少需要腎活檢(renal biopsy),因為通常有一個傳統的臨床表現。在血液中有一升高的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ASO試驗)滴度及"低補體水平"(C3)。
流行病學
急性腎小球腎炎在2010年導致約84,000人死亡、於1990年約135,000人死亡。[4]
參見
- 質子治療(Proton therapy)
- 粒子治療(Particle therapy)
- 粒子治療國際合作組織(PTCOG/Particle Therapy Co-Operative Group)
註釋
- Baltimore RS. . Curr. Opin. Pediatr. February 2010, 22 (1): 77–82. PMID 19996970. doi:10.1097/MOP.0b013e32833502e7.
- White AV, Hoy WE, McCredie DA. . Med. J. Aust. May 2001, 174 (10): 492–6 [2014-11-15]. PMID 1141976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8).
- Sung HY, Lim CH, Shin MJ; et al. . J. Korean Med. Sci. December 2007, 22 (6): 1074–8. PMC 2694628 . PMID 18162726. doi:10.3346/jkms.2007.22.6.1074.
- Lozano, R. . Lancet. Dec 15, 2012, 380 (9859): 2095–128. PMID 23245604. doi:10.1016/S0140-6736(12)61728-0.
外部連結
- Post-infectious glomerulonephriti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Mayo Clinic
- Group A Streptococcal Infection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国立过敏及传染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