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哀愁和中庸
《快樂、哀愁和中庸》(L'Allegro, il Penseroso ed il Moderato),HWV55[1],是德國作曲家韓德爾於1740年完成的合唱劇樂。在韓德爾全集中,本曲被修入於神劇類別,但是全套作品卻沒有任何和聖經內容相關的題裁或經文。反而歌詞則完全取材自英國大文豪米爾頓的兩首於1641年所創作的長篇「雙子」田園詩《快樂的人》(義大利語:)和《哀愁的人》(義大利語:,亦可譯為「憂鬱的人」),因此後世亦稱本曲為一首田園式頌歌(Pastoral Ode)。
相比《彌賽亞》、《猶大·瑪加伯》及《耶弗他》等神劇,《快樂、哀愁和中庸》本來屬韓德爾毫不顯眼的作品,但自從1988年,美國舞蹈家马克·莫里斯及他的「馬克·莫里斯舞蹈團」以本曲創作舞劇並一炮而紅,[2]樂曲也在短時間內令不少音樂及舞蹈愛好者所認識。
創作背景
創作本曲時,韓德爾邀請了他的贊助人兼詩人查爾斯·詹南斯(Charles Jennens)把米爾頓的詩篇整理。詹南斯一方面把兩詩的內容交替運用外,亦在部份地方加入自己的詩篇,並將這些詩稱為《中庸的人》(義大利語:),詹南斯認為《中庸的人》正好是兩個極端之間的一個平衡點。結果三首篇的名稱串連起來,便成為了新樂曲的標題。
韓德爾於1740年1月19日動筆,2月4日完稿。前後只花了17日的時間,就將這三幕的劇作完成。[3]並於2月27日在倫敦皇家林肯營田劇場(Royal Theatre of Lincoln's Inn Fields)內首演。
編制
-
- (本來韓德爾打算以不同獨唱代表不同的人物,例如男高音專唱「快樂的人」;女高音專唱「哀愁的人」、男低音專唱「中庸的人」,而女低音則沒有被分配角色,但最後所有獨唱都有機會唱任何類別的詩篇,但仍以主要角色為主。)
- 四部合唱團
著名樂曲
- Haste Thee Nymph(第一幕,男高音及合唱團)
- Sweet Bird (第一幕,女高音)
- As steals the morn upon the night(第三幕,女高音、男高音二重唱)
注釋
- HWV是Bernd Baselt于1978-1986年间出版的《亨德尔作品集》的缩写。
- . [2011-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1).
- O'Connell, M. & Powell, J. (1978). "Music and Sense in Handel's Setting of Milton's L'Allegro and Il Penseroso" (Autumn 1978). In Eighteenth-Century Studies, 12(1): pp. 16–46.
外部連結
- 《快樂、哀愁和中庸》: 国际乐谱典藏计划上的乐谱
- 全套作品英文歌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